辨太陽病脈診並治法上篇四~七(1 / 2)

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靜者,為不傳也:若脈致急者,為傳也。

一開始初得病,是在人體的表麵,也就是太陽,如何知道病有沒有入裏,如果是進入陽明,就是陽胃,陽明無死證,也就是病進入陽明就停住,不會再進,到此結束,如果是進入少陽,就可能繼續進入太陰、少陰、厥陰。

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確算起來,足足六天,為什麼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醫的觀念是天人合一,在風水地理上,有節氣,從立春到雨水,這中間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當定數,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把四十五天定數,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積起來,在易經八卦來講,這是宇宙間的東西,在節氣上也可以看到,豔風來的時候,沒有連吹五天的跳風,也沒有連熱五天、到第六天還沒改變節氣的,大寒,也沒有連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會熟起來、陽會回複過來,這是自然界的現象,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在轉變中間,超過六種轉變,所以易經是六個交,所以一換,是陽六,人的陽數回複回來了,人也是這樣反應,脈靜者,為不傳也,脈靜就是脈沒有變化,如果摸到脈是浮緩,到第六天還是浮緩,違病不會傳經,一直停留在太陽上麵,不會再進入裏麵了,靜就是脈沒有變,若脈數急著,為傳也,如果脈本來是浮緩的,突然跳的很數很急,就是往裏麵傳了,傳到少陽或陽明或少陰,不一定的,為什麼不一定?臨床上絕大多數都是心髒受到影響而使病情傳經,例如情誌受到影響,因為人的情誌不一樣,如果正好感冒,卻遭小偷,被嚇一跳,恐傷腎,就進入少陰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傷肝,就進入厥陰了:這就是傳經,傳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還有一種是被西藥所傷,例如吃了抗生素,結果舌苔變成地圖舌,就是心髒功能受損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藥,就算病進來了也隻能在表,「百病風之始」,所有的病剛開始的時候都是風引起的。

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煩躁者,為傳也。

太陽症狀,分「中風」和「傷寒」,太陽病進入身體的時候,有的時候是進入少陽再進入陽明,有的時候是進入陽明再進入少陽,陽明證主要的症狀是「但熱不寒」,在太陽少陽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覺得冷、寒,進入陽明的時候就看不到寒證了,全部是熱證,少陽,就是「往來寒熱」,好像打擺子一樣,怒冷忽熱,一下冷一下熱,這是主證。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一進入一條經的時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經過了二三候,本來是傷寒無汗關節接痛,看不到陽明證和少陽證,代表「表證」還在,並沒有傳經,頗欲吐,若煩躁者,為傳也,很想嘔吐、煩躁,少陽證的時候,胸脅苦滿,如果想嘔吐,有吐的症狀、嗯心感覺的時候,這就是少陽證才有的症狀,陽明證,因需是但熱不寒,病人一定會煩躁,煩就是心情戀,心情很不好,壓力很大的感覺,躁就是情緒很不穩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發脾氣,動作上沒有辦法定下來,情誌上沒有辦法安定下來,晚上失眠反覆,通通可以稱為煩躁。所以看到頗欲吐,就是少陽證,看到煩躁的,就是代表陽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