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診並治法上篇一-三(1 / 2)

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對於太陽,可以代表經絡中的太陽經,也可以代表全體陰陽狀態的太陽。八綱辨證中的表裏的「表」,在這裏指的就是太陽。太陽為寒水,所以常人皮膚表麵的冰涼的,手腳是溫熱的。體表有這太陽的寒水,可以保衛我們外寒熱的影響,調節體溫;這寒水不是停滯的,是不斷代謝更新的。

張仲景的觀念:人身體很虛弱的時候,就是體力不夠,免疫係統較差的時候,平常素體虛弱,本身就很虛弱的人,它的原因是腸胃不好,因為腸胃是後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風寒一來,免疫係統馬上出去相抗,因為風寒從表麵進來,所以免疫係統一抗,一定是在表麵上堵到,在皮膚表麵上抗爭,所以摸到的脈都是浮脈,伏在表麵上。

何謂浮?手指頭輕輕的碰,就摸到脈就是浮脈,所以病人有感冒表症的時候,摸到的脈就是浮脈。為什麼在表?因為血裏麵的免疫係統在表上和濾過性病毒相抗產生的現象,所以第一個症狀叫做浮脈,就是脈會浮出來,人平常不會脈浮的。

為什麼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為他的腸胃好,所以後麵的治療方劑都是從腸胃下手的,西醫說感冒是濾過性病毒引起的,西醫的藥物學說:「濾過性病毒沒有抗生素可以殺它」,但是感冒的時候,西醫開抗生素的藥,來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裏麵,腸胃第一個受到傷害,本來就是腸胃不好,才會表不固,才會抵抗力差,才會得到感冒,所以西藥吃下去,腸胃會越來越差。

張仲景的脈法,最常見的就是浮沉遲數,浮脈與數脈是陽;沉脈與遲脈是陰。在針灸學中教過,浮脈就是輕輕地摸在皮膚表麵就摸到脈。初病如果是浮脈或加上一點「大」「動」「滑」「數」,這個是陽脈,代表陽病;若病久了,變成沉脈,或加上一點「澀」「微」「弱」「弦」這是陰脈、代表陰病:就是病勢在進、在惡化中。若反之,原來是陰脈,後來變成陽脈,則是病在退、在恢複中。正常人的脈是「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就是常脈。

張仲景的脈診隻是輔助,望聞問切,有些中醫若單用切法是巧匠、下工,結果開藥房出來七、八十味藥,這不是正統中醫,治不好病。張仲景很擅長望診、聽診、問診,不是隻有脈診,因此不需要把脈法分的很細。

張仲景的觀念中,認為陽有病,不可以看到陰脈,有病當見陽脈。隻有經方的力量,才可以很快地把陰脈的病,才幾天就變成陽脈。在一些感冒或者心髒病的案例,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

為什麼頭項強痛而惡寒,人身上的穴道,鳳池、風府、風門,都在背後,後腦是受風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話說「神仙也怕腦後風」,不要臉對著冷氣孔吹,第二天會麵部中風口歪眼斜,脖子後麵對風吹,第二天項脖子強硬,因為這個地方就像免係統的開關一樣,這個地方一受到寒,溫度就低,溫度低,寒則縮,縮則血管、神經就被綁到了,血管變小,血過不去,病人就會感到疲痛,痛在皮膚表麵,在經絡學上可以看到。張仲景當年雖然不知道有冷氣,但是處方是一樣的,理論是一樣的,所以經方還是能夠通用。

為什麼惡寒怕冷?惡寒就是一直發抖,因為人身上的水道係統,皮膚表麵上都有一層水氣在上麵,人身上的汗水,是經過汗腺到皮膚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經離開汗腺了,但是還沒到皮膚毛孔,這時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閉起來,水出不去,隻好停在皮下,水一離開汗腺,汗水就變成冰的,所以會有惡寒的現象。

隻要出現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些症狀,就是陽證:我們不管他裏麵是什麼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陽證來處方用藥就對了,如果病人原來是厥陰病,治療了以後,最後變成太陽證,就是快好了;如果反過來,太陽症的病人,治療後變成厥陰症,你當醫生的就要反省檢討了。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屬「中風」。

太陽病的中風症,就有下麵的症狀,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如果腸胃功能很好,體力很好,也會有得到感冒的時候,如果不動,不會得,如果運動後,汗大量流失的一刹那,突然受風、受寒,感冒了,就會摸到很浮的脈,浮的脈,就是有外證,有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