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路更為奇險。我們終於還是敗下陣來。而且不敢下山了。喊來一個采藥的農民,才牽引我們退下山來。退下後還顫顫栗栗的。
第三次到五指山也是一個秋天。我和一個同伴先不急於去攀登,而是在一家農戶住下來,調整心態,蓄積力量。看起來,農戶家境不好,四壁空空,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這麼貧寒的人家。秋天的晚上,高山上寒意料峭,女主人對我們還是很熱情,為我們燃起了一大堆柴火,在柴火的上方吊起一個大鼎鍋,燒水為我們泡茶、煮飯。鼎鍋可以上升和下降,火焰大了就升上去,小了就降下來。燒水、做飯、煮菜都在這一個鍋裏輪番運作。晚飯雖然簡單,但是我們不再饑腸轆轆了。我們想給點錢她,作為食宿的費用,她沒有收。她說:“家裏雖然寒磣,但對於來五指山投宿的人是不收錢的”。她說:“住這山上吃沒吃個好,穿沒穿個好,現在困難,主要是拉扯兩個孩子,都在讀書,開銷很多,男人是個民辦教師,掙錢也少,五指山除了能種包穀、做點香菌木耳天麻外,其他的都變不了現錢,我一個婦道人家,能種點包穀已經不錯了。”她的理想就是讓兩個孩子好好讀書,不再回到這個地方。晚上睡覺我和同伴睡在同一張床上,被子很薄,蓋不住高山的寒意。山上,野獸的奔竄狂吼、貓頭鷹的怪叫,嚇唬了我們,我們裹被蒙頭,一夜無眠。多年以後回憶起這個晚上,野獸們的狂叫,猶在耳邊,還令人膽寒。這個女主人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她克服了寒冷和恐懼、貧窮,把兩個孩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才。女孩當了教師,男孩成為企業的經理,還是一個出色的詩人。女主人夫婦倆在縣城也買了房子,享福了,過起了晚年的生活。這是後話。
我們告別了女主人,從五指山腳一直往上爬行。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爬起來順利多了,膽量也大多了。我們經過名勝觀音洞、玉皇埡便到了會仙橋。會仙橋是峰與峰之間勉強相連的天然橋,寬僅一尺,兩旁皆萬丈深淵。在會仙橋上行走真如在空中走鋼絲,如若不慎,將墜入空穀。我們不敢直走,隻好匍匐下來,向前蠕動。過了會仙橋,又過了一段險路,便到達最高峰——五指山“中指”,即金殿,老百姓叫金頂。這就是傳說中的著名的道教聖地。金殿即“真武廟”,是五指山最高處,海拔1787米。最早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傳說牆體為銅鑄金鍍,紅瓦為整塊鐵瓦。其實牆是磚砌彩繪的,瓦也是生鐵鑄成瓦片,這可以適應強風吹刮,不至於被揭翻掀走。金殿裏供奉真武大帝,泥塑彩繪、麵貌豐潤、衣飾飄逸。據說金殿裏有一隻一千多斤的巨鍾,道士撞鍾時,聲震百裏,悠悠不絕,金殿裏還曾開過千人大會。這麼小的一塊地方,人是怎麼擠在一起的?難以想象。現在沒有金殿了,沒有真武帝了,什麼也沒有了,一切都回歸到原來的山頂的狀態。來觀頂的人,已不是來燒香,而是來觀景,看日出日落的,道教的氣味蕩然無存。這樣的狀態其實很好,很美,很安靜。如果又修建些道觀,看起來相當清靜的地方,倒又要吵鬧起來。我走了一些道觀廟宇,看後很讓人失望,遊客眾多,香火甚濃,銅臭味也十足。道觀為什麼要修建在僻遠靜寂之處,就是避開世俗,到山的頂端或山的深處隱居、修煉,完成宗教的事業。現在全民賺錢,道士、和尚也都樂此不疲了。
遠方的太陽像一枚成熟的橘子,向我們散發出香醇的氣息。太陽細密的金線之下是雲霧的仙境,秋風拂過鬆柏,如水聲嘩嘩。鳥兒們也艱難地飛到樹上,靜觀天下。一隻大黑鳥在五指山腰環繞一周,向另一座山峰飛去。五指山下奇峰錯列,萬山縱橫。這真是天下美景啊!我如果遇到艱險就放棄,不攀登到山頂,怎麼能享受了這無限的美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