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洞的景觀,就是一個洞。表麵上它不像一處景,倒像放牛娃躲雨的地方,但是它蘊含的意義是光芒四射的。它應當是讀書人的精神樂園。樂平裏的農民詩人常在這裏舉行端午詩會,紀念屈原。他們是農民,但是有著浪漫的情結,有著高尚的誌趣。
與讀書洞一樣,照麵井也具有很深的人文意義。它是一處鞭惡揚善的簡單景觀,傳說照麵井是屈原的一麵寶鏡變成的。屈原成人後,要去朝廷做官,他想把自己心愛的鏡子送給鄉親們,一位老者伸手去接,不小心掉在地上,寶鏡變成了一口井。屈原說,照麵鏡變成了照麵井,但願它是我們每個人的鏡子。從此好心人和壞心人,隻要在井邊一照,美與醜便自然顯現。哪個人心地善良,哪個人用心醜惡,誰能察覺?如果隻要在照麵井前一照,美麗和醜陋一目了然,這個世界就簡單了。現在已發明了測謊儀了,說謊也能測出。要測試人心的美醜,還能不能再發明一種美醜鏡呢?
照麵井,寄托了屈原的理想,也寄托了屈原故裏人和全人類的理想。
一個樸素的小景點,很不起眼,就是一口井,四周隻有高聳的樹木,建了幾個讓人休憩的石凳,但是它蘊含的人文內涵卻是與世界相通的,是永恒的。
樂平裏還有很多景點,都與屈原有關:擂鼓台、三星照半月、玉米三丘等。玉米三丘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屈原在外做官時,聽說家鄉收成不好,心中掛念,後來出使齊國時,打聽到有一種優良稻種可以抗旱耐寒便精心挑選了十斤。屈原被貶後回到家鄉時,帶回家的就隻有這些稻種。他在香爐坪老家旁開墾了三塊稻田,然後把稻種育成了秧苗,栽滿了三丘。三丘田裏結出的稻子顆粒飽滿,碾出的米潔白如玉。從此,三丘田裏的玉米一年一年傳遍了樂平裏。至今,樂平裏還保留著這樣一個習俗:每年新米上倉後,每戶農家都要從玉米三丘裏換回一束稻穗,高高地掛在神龕上,祭祀“玉米三丘”,這樣來年稻子才能獲得大豐收。
現在的玉米三丘,仍然是幾片良田,幾千年來,可能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如果說這是一處景致,很牽強。它隻是一片樸素的不肥沃的土地,不是優美的風景,充其量隻能說是自然的景象。風景是供人們欣賞的、玩味的,而土地是要去耕種的、收獲的。屈原帶回的稻種,哪是為了點綴現代風景呢?他是為了樂平裏人們過上好日子。
樂平裏的自然景觀也在發生變化。水泥房多了起來,有的二、三層,有的五、六層,有的豎在公路旁,有的砌在良田邊。這些房子替代了白牆黑瓦的農家住宅,看起來不爽目,一個完美的村子已在逐步喪失它的詩意。農民為什麼學城裏人一定要住在高樓裏呢?田畦上到處栽植了水泥樁子,縱橫交錯的電線畫滿了幾何圖形,天空被切割,是一塊塊的碎玻璃了。樸素的景觀已經在受到侵害,這不是我願意看到的。我心中的屈子故裏,還是清清亮亮、自自然然、樸樸素素的好,陶淵明式的好,這適合我的審美。
一個樸素的村莊總是美麗的。
一個清爽的村莊總是讓人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