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屈子故裏的樸素景觀(1 / 2)

樂平裏沒有奇崛怪異的山勢,也沒有特別的文物古跡,但是它幽靜、恬適,有一股自自然然的韻味,就像村子裏的姑娘,藏匿著天然的美質。一切都是樸素的景觀。

我來過這裏多次,有兩次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記。一次是稻穀收割季節,金燦燦的稻穗割倒了,橫臥在田間,家家戶戶都圍著木鬥盒,將稻穀劈劈啪啪地甩打下來。這是原始的脫粒的方法,說不定屈原的時代也是這樣。這種方法比使用機械好,有農村景象,有詩情也有畫意。這幅收獲的鄉村圖景,我一生也難以忘懷。另一次到來是菜花飄香的日子,樂平裏一片金黃,像收斂了全世界的金光。我喜歡這些金黃的菜花,它使我產生燦爛的聯想。

我是一個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者。我欣賞樂平裏自然主義和唯美主義的景致。

我還欣賞山腰裏和山腳下的那些白牆黑瓦的房子,那是很真實的藝術品,炊煙從這些房子裏冒出來,就像《九歌》中的句子,長長短短,味道十足,它從鄉俗民俚中輕歌曼舞,翱翔於天上,成為雲中君,與日月兮齊光。農舍的四圍,桃紅李白,長滿了屈原喜愛的香草,農舍與農舍間,雞犬相聞,雲霧在屈原廟的上空繚繞,鳥雀在樹林裏上下翻飛,屈平河裏清亮的水,鳥一樣鳴叫,這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喜愛看到的景象,這也是養我眼甜我心的景象。我心中一驚,喔,屈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所以屈原也是一位唯美主義者。

屈原廟也是樂平裏樸素的景觀。我第一次看到這座廟時,十分驚訝。它是那麼小,那麼平凡,沒有恢弘的氣勢,沒有堂皇的粉飾,如果不是聳立在山頭之上,它將很容易被幾棵繚亂的樹木掩蔽了。門前石級下的一片院壩上雜草叢生,齊腰深了,遊客來廟裏瞻仰要過一片草地。屈原是楚國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是偉大的詩人,是世界級的文化名人,這座廟與他的身份是不相稱的,四周的環境看起來也有幾分淒愴,與屈原廟不夠和諧。當然,來得多了,看習慣了,這座廟就在我的想象中越來越擴大了。一座廟的大小無關緊要,一座廟是否存在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守候從戰國時期傳承下來的求索精神。廟,不論它是華美也好,還是樸素也好,它隻是象征,隻是符號。我們來廟裏磕頭,都是向精神叩拜。

樂平裏還有幾處著名的景觀,都與屈原有關。讀書洞是我感到親切的地方:一個洞穴,一個石桌,一個石凳。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簡陋的讀書間了。讀書洞離屈原的家很近,跨過一條溝就是,屈原小時候天天就是在這個洞裏讀書的。他讀了很多“野書”,比如:《巫風》、《喪歌》、《斷尾虎》、《小腳神》。一天,屈原在讀書洞裏讀書讀累了,睡著了,夢見一位仙姑下凡送書,送的全是楚國的民歌俚曲,說:“真詩在民間。”屈原非常激動,醒來,原來是一個夢。從此屈原就在民間搜集民歌俚語,寫下了不朽的詩章,創造了千古絕唱的楚辭。每次來樂平裏,我都要在讀書洞前徘徊良久,在讀書洞裏坐上一陣子,想一些與讀書有關與屈原有關的心思。人是要博覽群書的。不讀書就不會明事理,少禮儀。不讀書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一個民族的興盛應當是文化的興盛,文化的興盛是離不開讀書的。但是,一個浮躁的時代,讀書是受到冷落的。為金錢浮躁,為升遷浮躁,為人際關係浮躁。當人們都意識到要讀點書的時候,浮躁就已經過去,文明的層次也就提高了。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我感覺還是一個浮躁的時代。這個時代,讀書還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感到落寞、脆弱和渺小。這就是我在讀書洞前徘徊,心態極其複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