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集 曆史知識歌曲(3 / 3)

四大發明,是我國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下麵一一道來:

★指南術,在歌中已指出,是中國四大發明中最早的一項。它包括指南針和指南車兩種。指南針,水上用。最早是將磁化針穿過幾根草,漂浮在一碗水中,用以航海中指明方向。指南車,陸上用。在車上裝一個小木人,齒輪傳動,不論車轉向哪邊,小木人的手總是指向南方。指南術,對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作用極大!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的環球旅行,無一不含有指南術的功勞。

★火藥,古時是用硝石、硫黃、木炭混合而成。最初是用來治病的,便稱為“火藥”,意思為“著火的藥”。秦漢開始,煉丹家用硝石、硫黃等煉丹,偶然發生爆炸,啟發後人做出了娛樂的“爆仗”。唐朝時,用拋石機將火藥包拋射出去,這就是原始的“火炮”;宋朝時,將火藥裝填在竹筒裏,背後紮上定向棒,點燃射出,這就是最早的“火箭”。由冷兵器邁向熱兵器,這大約就是第一步了。

★造紙術,為書寫而生。遠在商代,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春秋時,改用竹片、木片代替之,稱為竹簡、木牘,但甲骨和簡牘都笨重。西漢時,宮廷裏將文字寫於絹、帛上,雖方便,卻昂貴。直到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品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做原料,造出了適於書寫的植物纖維紙。之後,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阿拉伯和歐洲,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

★印刷術,是以造紙術為前提條件的。隋代已有雕版印刷了,即在木板上用刀刻成凸出來的反字,再刷上墨,印到紙上。這種印刷每出一書,就得刻一次版,速度慢,一旦刻錯了,就得整版重刻,勞苦而又麻煩。到北宋時,刻字工人畢用膠泥做成一個個長方體,刻上反字,放入窯中燒硬,形成活字。用時,按照文章的內容排成版,用鐵框套牢來印刷;用後,可將字拆下來再用,這就是活版印刷,這使印書快而省力。以後,發展成木活字、鉛活字的印刷。

四大發明,構成了人類進步階梯的重要環節。很難想象,假若沒有四大發明,人類今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會是什麼樣子。

7變法圖強歌

歌詞

秦國變法有商鞅,統一六國建中央。

宋代變法王安石,清代變法有康梁。

中國變法曆史長,變法都為國富強。

變法道路多艱辛,變法改革多輝煌。

講解

中國曆史上有三大著名的變法,即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涉及三位變法領軍人物,簡述如下:

★商鞅(約前390—前338)原姓公孫,名鞅,因受封於商地,故稱商鞅。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是戰國時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孝公下令求賢時,商鞅應召入秦,進獻富國強兵之策,實行變法,其內容基本是兩條:一是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二是推行耕戰政策。這使得秦國財力日益充足,軍力日益強大,從而奠定了最終統一中國的基礎。但在秦孝公死後,商鞅卻遭到政敵的迫害,車裂而死,全家亦被害。商鞅的變法,博得了後世許多好評,如西漢政治家桑弘羊說商鞅“功如丘山,名傳後世”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政治家,多年做州縣地方官吏時,就曾上萬言書,力主改革;宋神宗時,從江寧府被召為翰林,後任宰相,積極變法,推行新政,主要有青苗法、農田水利、募役、均稅內容等。這抑製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特權,卻維護了下層小地主、小生產者的利益,並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皇權統治。變法雖然促進了生產,充溢了國庫,卻遭到了司馬光等保守派的反對,最終新政被推翻,王安石被罷相。此後,他閑居金陵(今南京),被封荊國公,又稱王荊公。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廣東南海人,戊戌變法的領袖。1888年至1898年七次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時,他鼓動在京應試的舉人1300餘人署名上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主張,這就是有名的“公車上書”(因漢代舉孝廉乘公車赴京)。同年考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又組織強學會,辦《強學報》等鼓吹變法。但依靠光緒皇帝的變法受到慈禧太後的鎮壓,他逃亡國外。繼而組織保皇會,反對民主革命,提出“尊崇皇室,擴張民權”的口號。1917年參與張勳複辟,失敗後又逃亡上海。著有《大同書》等。(另見《中國近代史歌》戊戌變法條)上述三位變法者,結局各異。商鞅變法最見成效,個人結局也最慘烈。王安石變法,雖半途而廢,晚年還能過得安逸。康有為變法而又保皇,失敗而又未死,幸虧他跑得快(其他人卻未能幸免)。變法,學界總是稱之為“換湯不換藥”的改良,嫌其不徹底,其實不然。這裏有兩條值得思考:一、政治的變法都含著哲學的辯證法,即都要與時俱進,而不要墨守成規,這是必須肯定的,而且變法也就是某種程度的革命。當年的變法者不都是被叫著革命黨嗎?二、變法雖然客觀上有了變革的需要,但也都須在最上峰的支持下進行,否則,必在強大的保守勢力反對下走向失敗的結局,甚至變法者慘遭殺害。

8農民起義歌

歌詞

秦末暴政起怨聲,陳勝吳廣動刀兵。

綠林赤眉滅新莽,黃巾起義東漢傾。

瓦崗起,隋朝崩,李唐亂,黃巢興。

宋江方臘反趙宋,元末紅巾劉福通。

明末義火映長空,均田免糧李自成。

清衰太平天國盛,撚軍黑旗齊響應。

講解

下麵概述十次主要的農民起義事件。

1.陳勝、吳廣起義

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爆發的農民大起義。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秋,900多戍卒被征發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駐防,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時遇大雨,受阻而誤期,按秦律當斬。戍卒中的屯長陳勝、吳廣,便假借秦太子扶蘇的名義,揭竿而起。一時各地紛紛響應,起義隊伍發展到幾十萬人,但因缺乏作戰經驗,起義最終失敗,二人皆為部下所殺害。

2.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17年鬧饑荒,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趁機領導饑民起義,占據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為根據地,是為“綠林軍”。王莽派官兵來圍剿,被打得大敗,一時隊伍發展到5萬多人。另有一支起義軍在樊崇領導下占領泰山為根據地。王莽派兵來圍剿,為了混戰時能夠辨認,義軍將眉毛塗成紅色,便稱為“赤眉軍”。義軍聯合推翻了新莽王朝,結局是劉秀稱帝,東漢建立。

3.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張角發起太平道,以傳道的名義密謀起義之事,十餘年徒眾達數十萬。張角傳預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起義軍頭纏黃巾,被稱“黃巾軍”。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天下響應,各地豪強也紛紛起兵,如袁紹、曹操、孫權、劉備等。義軍雖英勇作戰,但因各自為戰,被東漢軍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而失敗,結局是“三國鼎立”。

4.瓦崗起義

隋朝末年,翟讓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聚眾起義。貴族出身的李密建議翟讓攻取戰略要地滎陽,用誘敵深入之計,大敗輕敵的隋軍。又接連攻取洛口倉、黎陽倉,開倉濟貧,瓦崗軍達數十萬之眾。可此時義軍內部矛盾激化了:翟讓讓權於威望日高的李密,可在別人慫恿下又欲奪權,結果被李密殺掉。內訌使瓦崗軍力量削弱而走向失敗。但那殺父自立、窮奢極欲的隋煬帝也被禁軍所殺,隋亡。

5.黃巢起義

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人,以販鹽為業。唐末王仙芝起義,黃巢舉兵響應,王仙芝戰死,他被推舉為王,統率60萬大軍攻進潼關,皇帝逃亡,他入長安稱帝,國號大齊。但是黃巢長期流動作戰,戰過之地沒有留守部隊,占領長安後,被唐朝調集的各路兵馬圍住。此時,大將朱溫降唐,唐王朝又調用沙陀(西北少數民族)貴族李克用的騎兵攻長安,義軍大敗,黃巢退守泰山,自殺。

6.宋江、方臘起義

宋江與方臘,是北宋末年一北一南兩地的農民起義領袖。宋江等36人起義,活動在河北一帶,相傳曾以山東梁山泊為根據地,也流動作戰,經曆十餘郡,後在海州遭到伏擊,降宋。這在《宋史》上有記載。小說《水滸傳》所寫的水泊梁山故事是演義性的。方臘起義在浙江一帶,連克數州,震動東南。宋朝派童貫率禁軍15萬來鎮壓,義軍迎戰失利,而後再戰,方臘被俘,就義。

7.紅巾軍起義

元朝末年,劉福通與韓山童利用白蓮教在民間活動,並趁元廷征調民夫修黃河之機聚眾起義,攻占許多州縣,用紅巾為號,稱“紅巾軍”。四年後,劉福通立韓山童兒子韓林兒為皇帝,亳州為都,國號“大宋”,自任丞相。元廷派兵鎮壓,亳州失陷,遷都安豐(今安徽壽縣);他又親自率兵攻占汴梁(今河南開封)。但因兵力分散,被元軍各個擊破,汴梁也失陷。劉福通後來被朱元璋挾持,溺死於江中。

8.李自成起義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參加闖王高迎祥部,表現得勇猛有謀略;高迎祥遭伏擊而亡後,他繼起稱闖王,提出“均田免賦”口號,開倉濟貧,有“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他軍紀嚴明,隊伍達百萬之眾。但在進北京推翻明王朝後,犯了勝而驕的錯誤,喪失警惕,駐防山海關的明遼東總督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他率軍20萬迎擊失利,退出北京,在湖北九宮山遭地主武裝殺害,年僅39歲。

9.太平天國起義

洪秀全於1851年在廣西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分封東、西、南、北、翼五王。1853年3月便占領南京,定都,改稱天京。太平軍西征北伐,聲勢浩大,震驚清廷。可此時發生了內訌:北王韋昌輝殘殺東王楊秀清及部眾,洪秀全又誅殺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遭猜忌,率20萬將士出走,在大渡河全軍覆滅。結果堅持鬥爭了14年,遍布18省的太平天國起義,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攻擊下失敗了,但也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10.撚軍、黑旗軍起義

這是太平天國時期另兩支起義軍:

撚軍,首領張樂行,1851年在北方起義,率軍南下與太平軍會師,並接受其領導,在淮河一帶抗擊清軍,並多次配合太平軍作戰。1860年清廷調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率軍圍剿撚軍,張樂行殉難,餘部推舉賴文光為首領,繼續作戰。但作戰有盲動性,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

黑旗軍,首領宋景詩,用黑旗為戰旗,以此得名。1861年與進入山東的撚軍會合,誘使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圍,將其擊斃。但黑旗軍最終失敗了,宋景詩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