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盼和平,蔣家燃戰火,
三大戰役定乾坤,解放全中國。
講解
下麵逐一簡釋各曆史事件。
★五四運動,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為反對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對賣國的21條簽字,1919年5月4日北京5000多名愛國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示威遊行。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等口號。火燒了曹汝霖(外交次長)住宅,痛打了章宗祥(駐日公使)。這一愛國運動的影響迅速擴大,全國各地紛紛舉行遊行,由學生罷課,發展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北洋政府為之震動,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撤去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隨著五四運動勝利地告一段落,同時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共產黨建立,是在俄國十月革命與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一批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發起的。先期是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在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相繼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周恩來、蔡和森等在歐洲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到1921年7月,全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選派代表彙集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會議進行到第四天,遭到帝國主義暗探的窺視,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繼續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關於黨的任務的決議》,宣告共產黨成立,陳獨秀被選為中央局書記。
★南昌、秋收起義,背景是在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發動了對共產黨人血腥大屠殺之後。由於形勢急轉直下,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領導了南昌起義。9月9日,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和湖南省委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並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經過激戰,遭受到挫折後,於是在醞釀著改變革命策略問題。此外,還有廣州起義。在各路起義都未取得預期勝利的情況下,終於明確地意識到:革命應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建立根據地。
★井岡飄紅旗。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位於湘贛邊界羅霄山中段)地區,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2月,彭德懷率領紅五軍也轉戰來井岡山會師。從此,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自1930年到1934年蔣介石向江西蘇區發動了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中央紅軍(第一方麵軍)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戰略大轉移,即長征。
★二萬五千裏長征。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及長江南北各根據地的紅軍,開始向陝甘寧革命根據地進發。1935年1月攻占貴州遵義,在此舉行了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糾正了王明路線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此後,經過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戰鬥;又經過翻越雪山、通過草地等的考驗,並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了鬥爭,終於在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完成了各路紅軍的大會師,至此二萬五千裏長征勝利結束。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從此延安成為了指揮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聖地。
★盧溝橋事變。這是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及中國全麵抗戰的開始,又稱“七七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於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已占領了東三省等地,還並不以此為止。1937年7月7日,駐北京南郊豐台的日軍以盧溝橋為目標舉行軍事演習,午夜時借口一士兵失蹤,要進宛平城搜查,並鳴槍示警。中方表示:
拒絕日軍進城,但可以代查。日軍便向宛平城開炮,並調兵東西兩麵夾擊盧溝橋。中國駐守的二十九軍士兵奮起抵抗,由此盧溝橋事變爆發,也揭開全麵抗戰的序幕。
★八年抗戰。這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戰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戰略防禦”階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組織會戰,開辟敵後戰場,粉碎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二是“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在日本誘降、分化下,汪精衛公開投敵;蔣介石消極抗戰,我黨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三是“戰略反攻”階段(1945年8月-1945年9月),從敵後局部反攻,到全麵戰略反攻,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日本投降,八年抗戰勝利。
★解放戰爭。抗戰勝利後的人民是渴望和平的,蔣介石卻發動了反人民的內戰。
中國就進入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即解放戰爭時期。這期間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
★遼沈戰役,由東北野戰軍在遼西、沈陽、長春地區進行的大決戰。1948年9月開始,曆時近兩個月,殲敵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由華東、中原野戰軍以徐州地區為中心,展開的大決戰。1948年11月開始,曆時兩月餘,殲敵55萬餘人,使南京等地直接處在解放軍威脅之下。
★平津戰役,由東北野戰軍與華北野戰軍在京津地區展開的大決戰。1948年11月初開始,曆時兩月餘,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基本解放了華北地區。
在三大戰役取得戰略決戰的偉大勝利後,1949年4月解放軍發動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一舉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4開國大典
歌詞
誦:歡聲雷動人如潮,百花吐芳香。
雄師過大江,山河紅爛漫,人民共和國,屹立在東方,民主黨派進北京,籌建新政權。中國人民站起來,鬥誌更昂揚。
政治協商會,定國有群賢,五嶽開顏笑,四海齊歌唱:
一九四九十月一,北京開大典!萬歲人民共和國,萬歲共產黨。
唱:萬裏征程遠,開辟新航向,
噴薄紅日出,瑞雲降吉祥。革命鑄成千秋史,光芒照四方。
神州首都慶大典,舉世翹首望。
噴薄紅日出,瑞雲降吉祥。噴薄紅日出,瑞雲降吉祥,一九四九十月一,無上榮光。神州首都慶大典,舉世翹首望。
噴薄紅日出,瑞雲降吉祥,
五星紅旗揚,禮炮震天響。一九四九十月一,萬古流芳。
講解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各民主黨派人士應共產黨的邀請陸續抵達北京,共商建國大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數十萬軍民彙聚在天安門廣場,參加盛大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與各界人士登上天安門城樓,莊嚴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隨之,雄壯的國歌聲奏起,毛主席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麵五星紅旗冉冉升上晴空,54門禮炮齊鳴28響,聲震萬裏河山。接著,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一時歡聲雷動,人潮湧動。其後,是盛大的閱兵式。人民軍隊威武雄壯地行進在長安街上,踏過那曾經被八國聯軍蹂躪過的天安門廣場……入夜,提燈遊行,天安門前又一次地成了歡騰的海洋,直到晚9時許才結束了那將載入史冊、萬古流芳的國慶第一日。
從此,中國巨人就屹立在了世界的東方,邁開了巨人的步伐,走向光輝的未來!
5絲綢之路歌
歌詞
西漢張騫通西域,首開絲路美名揚。
東漢班超學張騫,唐朝取經有玄奘。
元朝馬可·波羅來,明代鄭和下西洋。
中華自古重開放,兼收並蓄圖富強。
講解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古代橫貫亞洲的交通道路,主要是運輸大宗的絲綢製品,因而得名。其路線,東端起自長安,沿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然後經塔裏木河以南以北兩路向西延伸,橫貫安息(古伊朗),直抵達地中海岸(也有講分南、北、中三路的)。此外,還有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漫漫,踏上“絲路”的有如下重要的記載——
★西漢時,張騫(約前164—前114)受武帝派遣,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合擊匈奴,途中被匈奴所俘,扣留了十餘年。張騫雖在此牧馬放羊,娶妻生子,但始終持“漢節”(漢使臣的憑證)不忘使命。後來乘匈奴內亂時而逃脫西奔,歸途時又被俘,仍能逃脫。張騫以堅忍不拔的精神,首次打開了中西方文化與經濟交流的通道。
★東漢時,班超(32—102),史家班固之弟,也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名將。他率領36名部下出使西域時,曾趁夜智殺匈奴使者,令鄯善國歸附。二次出使到於闐(今新疆和田),又智殺下讒言的神巫,使於闐王歸附。他任西域都護,在西域活動曾達31年,使絲綢之路暢通,西域與內地的關係從此更加密切了。
★唐朝時,玄奘(600—664)原姓陳,名褘,俗稱唐僧,或三藏。玄奘幼年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遊曆各地,拜訪名師,經論造詣日深。在貞觀初年西出玉門關,長途跋涉數萬裏,曆時4年到天竺(印度),在天竺講經論法,無有能出其右者。貞觀十九年歸返長安,取回經卷657部。受唐太宗接見,居長安弘福寺譯經。玄奘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印度也派使者來長安通好。
★元朝時,馬可·波羅(1254—1324),作為意大利旅行家來中國,在朝中供職17年,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廣有見聞。在受命護送公主到波斯返回時,遇到戰爭被俘,在獄中口述中國見聞,獄友為之記述,即成有名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有人說馬可·波羅在騙人,理由是:有許多重要的事、物書中沒有寫出來。晚年他氣息奄奄時,這樣說道:“隻是沒有將另一半所見所聞講出來而已。”
★明朝時,鄭和(1371—1435)本姓馬,小名三保,雲南昆陽人。戰亂時他被明軍所擄受閹割,世稱三保太監。因在戰爭中為朱棣做侍衛,出生入死,賜姓鄭。1405年,他從海上出使西洋,率領龐大的船隊超過200艘,人數20000多,船的總載量達到1000多噸。前後7次出航,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與各國的友好關係。鄭和打開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之後,各國才有國王、使臣、商隊來中國。
6四大發明歌
歌詞
黃帝懂得指南術,後世航海有坐標。
秦漢方士求長生,煉丹不成成火藥。
東漢蔡倫來造紙,文字書寫方便了。
宋代畢活字版,從此印刷效率高。
四大發明就是好,推動曆史向前跑。
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