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低,盡現牛羊。
2.解詞
【敕勒川】在甘肅、內蒙古一帶,因敕勒部族(匈奴後裔)居住得名。川,平原。
【陰山】在內蒙古北部。
【穹廬】圓頂氈帳,即蒙古包。
【野】此處讀“yā”,不讀“yě”。
【見】此處讀“xiàn”,同“現”,呈現之意;不讀“jiàn”。
3.導讀
這是一首北朝時的樂府民歌,它歌詠了草原遼闊壯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了敕勒族人民熱愛家園、熱愛生活的情懷。該詩從鮮卑語翻譯來,故字句參差。
詩的一開頭,就道出了地理位置,鋪展出一幅山川相連的大草原畫卷。接著,以穹廬作比,極貼近遊牧民族生活地寫出了天之高遠浩邈、地之遼闊無垠。
如果說前六句是大處落筆、靜態、寫意;那麼結末句則是小處落墨、動態、工筆。“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寫四物,何等凝練!以此通觀全詩,頗具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特點:濃縮得甘醇,如此意境大出矣。何謂意境?意境者,美之境界也,《敕勒歌》如是。
5離離原上草
原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講解
1.今譯
茂茂密密原野草,年年枯萎又重生。
野火燒它燒不盡,春風吹來又蘇醒。
遠處芳草占古道,晴日翠綠連荒城。
再送友人遠離去,芳草繁茂含別情。
第二集古典詩詞歌曲
2.解詞
【離離】野草茂盛的樣子。
【原】原野。
【歲】年。
【枯榮】草的枯萎與繁榮。
【盡】完,光。
【侵】侵占。
【王孫】貴族子弟,這裏指友人。
【萋萋】野草繁茂旺盛之狀。
3.導讀
這首白居易的詩作,原名《賦得古原草送別》。用對野草生命力的讚賞,表達了對友人的別離深情。
一二句,寫野草繁茂,枯榮輪回,生生不息。
三四句,寫經野火洗禮,經春風化雨,野草再起生機。
五六句,進一層,寫大野芳菲的景象:野草“侵古道”,“接荒城”。
七八句,在上述背景下,寫送別友人之情,惆悵得芳草也無不“滿別情”了。
該詩詞淺意深,借寫野草、野火、送別,寫出了哲理性:一曲生命力的讚歌——頑強!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說明:一遍詞獨唱,二遍詞齊唱;
“啦”齊唱;“啊”獨唱。
原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講解
1.今譯
三秦大地輔都城,遙望五津煙雲輕,
與君今日別離意,同是宦遊度人生。
四海之內存知己,天涯咫尺比鄰情,
無須路口分手時,情意纏綿飲泣聲。
2.解詞
【之】去,到。
【城闕輔三秦】城闕,指都城長安。輔,輔襯、輔佐。三秦,指關中(陝西潼關以西)地區。項羽滅秦後,將關中分封給了三個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故關中又稱“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裏泛指蜀地。
【宦遊】外出做官。
【存】有。
【無為】無須,不必。
【歧路】分別的路口。
【沾巾】沾濕的手巾,意指哭泣。
3.導讀
這首五言律詩是“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贈別詩,所贈對象是杜姓的友人(少府是官職名),表達了他送別朋友時的真摯情感。
首聯,以“倒裝句”交代出送別之地是都城長安,友人赴任之地是“五津”,即似乎可望到的蜀州。這表明並非遠別,無須傷情,為下文定下基調。
頷聯,交代身份“同是宦遊人”,既然彼此彼此,理應以曠達的胸襟來分別。
頸聯,境界“更上一層樓”,才道出了這一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
尾聯,在前三聯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形成結句之意:勿為兒女淚沾巾。情調何其高拔!
7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原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講解
1.今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