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鋤禾
原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1.今譯
鋤禾田間日正午,
汗水滴進禾下土,
有誰知道盤中餐,
顆顆粒粒都辛苦。
※這詩通俗本無須“譯”,但後麵有的詩須“譯”,它隻好跟了。
2.解詞
【禾】禾苗。
【當】當時。
【盤】盛食物的餐具。
【皆】都是。
3.導讀
這首古詩為《憫農》二首之一,是唐代詩人李紳所寫。作者通過對農民鋤禾勞動的寫實,表達了對農民辛苦的感慨與同情。
一句,“日當午”,既點明了鋤禾的時間:夏日一天最酷熱的時候,也就道出了一個“苦”字。
二句,“汗滴禾下土”,進一層道出了“苦”狀。一、二句都扣到了題眼“憫”字上。
三、四兩句,蟬聯而下:從“盤中餐”,到“皆辛苦”,既是詩人聯想,更是詩人的感慨。
這裏,詩人對鋤禾一事作了即景的描寫與抒發,讀之親切感人、曉暢明白。
自古,農民和農業都是立國之本。該詩的憫農之情,當引發出的就是:人們都來關愛農民、珍惜糧食。
2山行
原詩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看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講解
1.今譯
遠山寒冷石路彎斜,
白雲繚繞住有人家。
停車流連楓林晚景,
霜葉紅過二月之花。
2.解詞
【山行】在山間行走。
【遠上】遠處的山上。
【寒山】秋山寒冷。
【石徑】石頭小路。
【斜】舊讀xiá,指石路向山上伸延。
【坐看】又寫“坐愛”。
【晚】傍晚。
【霜葉】霜打的葉,變成紅色。
【紅於】紅過。
3.導讀
《山行》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杜牧。這是一首觀秋山景色而感懷的詩篇,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一句,寫寒山、石路,點出深秋的節令。
二句,寫白雲、人家。景色由自然移向人文。白雲深處,意含山之高遠。
三句,傍晚時分,停車坐看楓林,觸景生情,愛意油然而生了。
四句,一反古詩詞常有的悲秋情調,秋葉堪比春花。這“點睛”之筆,洋溢著詩人樂觀的豪情。
3春夜喜雨
原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講解
1.今譯
好雨能夠知季節,迎著春天它就生,
隨風悄然夜落下,滋潤萬物默無聲。
野外小路雲皆黑,唯有江船燈火明,
晨看紅豔雨濕處,花簇沉沉開滿城。
2.解詞
【當】到。
【乃】就。
【潛】暗地裏,悄悄地。
【俱】都
【重】沉甸甸的。
【錦官城】指成都,那裏曾經住過管織錦的官員,又稱“錦官城”。
3.導讀
這是杜甫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之情的名篇。
《春夜喜雨》是首五言律詩。共八句,分四聯寫出:
首聯(一、二句),當頭一個“好”字冠在“雨”字上,擬人化:雨居然懂得時節。它是何等的好啊,迎春而天降甘霖!
頷聯(三、四句),從聽覺細微地寫出春雨品格:夜裏無聲無息地自天而降,滋潤大地萬物,這猶如人無私的奉獻精神啊!
頸聯(五、六句),從視覺反襯地寫出春雨夜景:在曠野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卻分明地突現出了江船上那燈火獨明的景象。
尾聯(七、八句),回首照應首聯的“好”字,好在何處?看那雨後的清晨,喝飽了春雨的花兒,顯得沉甸甸的有精神,其他萬物的生機勃發,也莫不如是了。
通觀全詩,無一喜字,卻通篇都透著喜悅之情。這叫滿篇皆喜,卻盡在不言中。
妙哉!
4敕勒歌
原詩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講解
1.今譯
敕勒平原,陰山在望,
天似帳房,覆蓋四方。
高天渺遠,大地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