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集 語文知識歌曲(1 / 3)

1標點歌

一、標點的位置

從位置上看,有“句末標點”與“句中標點”之分。

1.句末標點

有3個:句號、問號、歎號,都表示一句話末了較大的停頓。它們的用法分別是:

句號,用於陳述句的末尾,如:梁啟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問號,用於疑問句的末尾,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話是梁啟超說的嗎?

歎號,又稱感歎號,用於感歎句的末尾,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這話說得何等的好啊!

還有祈使句,語氣不同,可用句號,如:“立正。”;也可用歎號“立正——!”

2.句中標點

有4個:逗號、頓號、分號、冒號,都表示一句話中間較小的停頓。它們的用法是:

逗號,凡是不用頓號、分號、冒號的地方,都可用逗號,使用頻率最高。

頓號,表示單句中並列詞語間的停頓,如:句、逗、頓、問、冒、括、感……分號,表示複句內並列分句間的停頓,如:文學,語言的藝術;音樂,聲音的藝術;繪畫,線色的藝術。

二、點號與標號

標點符號還可以分出“點號”與“標號”來:

1.點號

用作點斷語句,共7個:句號、問號、歎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

2.標號

用作標識含義,共9個:引號、括號、破折號、省略號、書名號、連接號、間隔號、著重號、專名號。

2詞類歌

歌詞

實詞共有六個類,名動形代數和量。

它們表示人事物,各自功能不一樣。

名詞用來表名稱,動詞用來表動態。

形容性質和狀態,代詞將它們替代。

還有數詞和量詞,不用講解也明白。

虛詞共有五個類,副詞介詞助、連、歎。

它們不表人事物,語法作用不一般。

副詞範圍和程度,都、隻、很、更、也、不、還,用在形容、動詞前。介詞作用是介紹,

從、把、跟、同、被、比、在,用在名詞、代詞前。

結構助詞的、地、得,時態助詞著、了、過,

語氣助詞呀、嗎、呢。連詞不但和而且,

還有因為和所以。歎詞啊、哈、嗯、噢、哦。

名、動、形、代、數和量,副、介、助、連、歎知詳。

各類詞都用恰當,能寫錦繡好文章。

講解

詞共有11類,分為實詞與虛詞兩大類。

一、實詞

實詞是有實在含義的詞(是概念),共有六種:

1.名詞

表示人、事物的名稱:學生、手機、UFO;還包括“時間名詞”:今天、明年、秋季;“方位名詞”:前邊、後麵、東方等。

2.動詞

表示事物或心理動態等:歌唱、捍衛、上升、喜愛。還包括三個特類,即“判斷動詞”:可能、是;“能願動詞”:會、樂意;“趨向動詞”:來、去等。

3.形容詞

表示性質、狀態:酸甜、誠信、堅硬,飛快、嫵媚、忙碌等。

4.代詞

表示代替的對象,包括三類。“人稱代詞”:我、你、他們;“疑問代詞”:

誰、什麼、怎樣;“指示代詞”:這個、那些等。

5.數詞

表示數量。包括“確數量詞”:0.618、十三億;“概數量詞”:很多、五六十;“序數量詞”:第一、初五等。

6.量詞

表示度量。包括“物量詞”:斤、尺、個;“動量詞”:次、回、趟。

二、虛詞

虛詞是無實在含義的詞(非概念),共五種:

1.副詞

有“二把手”的輔助作用,用在動詞、形容詞前,有多種情形。如表示範圍的:

隻、都、全部;表示程度的:很、太、更;表示時間的:剛剛、永遠。

2.介詞

有“介紹人”的中介作用,用在名詞、代詞前,也有多種情形。如介紹處所、方向的:在、從、向;介紹對象、關聯的:和、同、由於;介紹原因、目的的:由於、為了等。

3.連詞

表示關聯:和、跟、同;不但、而且;因為、所以;雖然、既然等。

4.助詞

起輔助作用,多念輕聲。有三種:“結構助詞”:的、地、得;“時態助詞”:

著、了、過;“語氣助詞”:呀、嗎、呢等。

5.歎詞

表示感歎語氣,可作“獨詞句”,如:啊、哈、呸、咦、哼、唉等。

3語法歌

歌詞

“我唱歌”主謂賓,這是主幹的部分。

“我歡唱”主狀謂,狀語修飾動詞類。

“我唱好”主謂補,補充說明有好處。

“我唱語文歌”主謂定賓,定語限定名代的成分。

定語常用白勺的,狀語常用土也地,

補語常用雙人得,這個區分要記得。

主謂賓狀定補,六種成分要記住。

主謂賓狀定補,六種成分要記住。

講解

一、主幹與連帶

語言有六種成分: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定語、補語。前三種是“主幹”成分,都起陳述作用;後三種是“連帶”成分,則起修飾、限定或補充作用。

下麵是表格形式的闡釋。

1.“主幹”成分表

名稱作用構成表示位置

陳述對象:用名詞、代詞或詞組(短

主語用雙橫線:居左

“人物”、“事物”。語)。

陳述主語:多用動詞、形容詞,或詞

謂語用單橫線:居中

“怎樣”、“是什麼”。組。

陳述動詞:同主語的構成。

賓語所涉及的對象。用波浪線:居右

2.“連帶”成分表

名稱作用構成表示位置

修飾、限定名詞、量詞。用實詞。用圓括號:名詞前。

定語()

修飾、限定動詞、形容常用副詞、形容詞、介詞用方括號:動、形容狀語結構。

詞。[]詞前。

補充、說明動詞、形容動詞、形容詞、介詞結構用尖括號:動、形容補語等。

詞。

詞後。

二、單句與複句

由詞類組成句子,句子又有單句與複句之分。

1.單句

由單詞、詞組(短語)構成。它可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兩類。

主謂句如:“夏季溫暖”;還有常見的“是”字句,如:“數學是科學”;“把”字句:“把數學學好”;“被”字句:“被數學難住了”等。

非主謂句:如“啊,美極了”等。

2.複句

由兩個和兩個以上的單句構成。它可分為並列、選擇、承接、遞進、轉折、因果等數種。並列複句如“他身體棒,學習也好”;選擇複句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承接複句如“他唱著愉快的小曲,邁著輕鬆的步伐,走向學校”;此外,句中帶有“不僅……而且”的是遞進複句;帶有“雖然……但是”的是轉折複句;帶有“因為……所以”的是因果複句等。

三、關於“的”、“地”、“得”

下麵把單句“我唱歌”加以擴充,變成一個有三種“連帶”成分的複句,就可以看出它們各自的用法了:狀語用“地”,定語用“的”,補語用“得”(以黑體字標誌)。

“我們[歡快地]唱歌,(那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歌聲飛得

”  主狀謂賓定主謂補  這三個助詞在此都讀輕聲de。  4修辭歌  歌詞  比喻又叫打比方,它有明、暗、借三樣。  明喻常用“如”和“像”,暗喻用“是”代“如”像”。  借喻不用比喻詞,直用喻體表對象。  誇張說大或說小,“言過其實”都一樣。  李白“白發三千丈”,這是誇大的誇張。  今說居住“地球村”,這是縮小的誇張。  擬人把物變作人,鳥兒唱歌蛙彈琴。  童話世界擬人多,“龜兔賽跑”人人信。  別的文章也擬人,生動活潑印象深。  對偶結構字數同,律詩當中一定用。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它有一種對稱美,朗朗上口趣無窮。  排比句子排成行,結構近似增力量。  設問自問又自答,反問確定沒商量。  比誇擬對排設反,其他修辭暫不講。  講解  修辭種類很多,歌中僅唱了七種,是較為常用的。  1.比喻  比喻是用甲比作乙,前提是甲乙兩事物需有相似性。  比喻有三段:一是被比喻的“本體”,二是“比喻詞”,三是作比喻的“喻體”。如下例:  “那歌聲清脆嘹亮,有如一串串的銀鈴聲飄過來。”  (本體)(比喻詞)(喻體)  比喻有三種,區別如下:  (1)明喻,用“像”、“仿佛”等比喻詞,如“藝術像一麵生活的鏡子。”  11(2)暗喻,用“是”、“變成”等比喻詞,如:“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3)借喻,無比喻詞,直接把喻體借來用,如“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小結:明喻與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借喻,本體不出現,隻喻體出現。  2.誇張  誇張,不論是誇大或縮小的“言過其實”,作用是一樣的:增強表現效果。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一語,誇得多有力!歌詞中誇張句“白發三千丈”出自李白的《秋浦歌》,那詩是這樣的: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在文藝作品中,隻要不是吹牛的浮誇,誇張無所顧忌,但在科技文章中誇張要慎用,以免解讀有誤,失去科學的嚴謹性。  3.比擬  比擬主要的是“以物擬人”(人化)。如“山河,也唱起了歡樂的歌”。此外,還有“以人擬物”(物化)的,少用。  比擬和比喻都是“比”,但比擬較偏於描述性,而比喻卻不這樣。  4.對偶  對偶又稱“對仗”,楹聯最講對偶。它有一種形式的對稱美。  歌詞中引用了唐詩《黃鶴樓》(崔顥)中的句子。那詩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5.排比  排比是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排列開來,可增強氣勢,如《黃河大合唱》中的排比:“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6.設問  設問,是為引起人們注意的自問。有“自問自答”與“自問不答”兩種。前一種,如“在當代,什麼是曆史的火車頭?是高科技。”後一種,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7.反問  反問又叫“反詰”,也是可增加語言力度的修詞法。它雖提出疑義,卻含肯定意義。如“實踐難道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嗎?”  5作文歌  歌詞  作文的能力,勤寫能練出。主題就是“帥”,材料就是“兵”。  若是懶散不多練,就是“半瓶醋”。圍繞“主帥”布結構,不要有“散兵”。  作文的知識,記住要用熟。詳略安排好,段層要分明。  把它融入寫作中,大大有好處。銜接過渡是橋梁,首尾有照應。  審題立意後,下筆要瀟灑。敘述貴簡潔,描寫求生動。  思維有時如“奔馬”,一氣嗬成它。抒情常與景交融,議論理要明。  思維如“瘸驢”,慢行也不怕。語言須通順,標點應點清。  思維邏輯出了岔,回頭調整它。真情實感寫出來,大功就告成。  講解  四段歌詞概述了作文的四個問題:  一、“能力與提高”問題  這段講了一個最淺顯的道理:能力靠“練”,知識靠“記”;“記”了知識以後,則在“練”中“用”,還要“用熟”——這是提高一切能力的規律,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規律。  二、“審題與思路”問題  審題,在短短的歌詞中來不及說明,這裏需略講一下。  一是審視內容,即“寫什麼”。這要抓住“題眼”,看準這個題目要寫的“主題事件”或“主題思想”是什麼,這十分重要。倘若抓不住而“跑題”了,就將“跑”  到及格線以下了。  二是審視形式,即“怎麼寫”。首先,要弄準體裁,看是偏於“記”的記敘文,還是偏於“議”的議論文,這二者的思維是有區別的:前者以“個別性”的形象思維為主,後者以“一般性”的抽象思維為主。其次,要理順“思路”。記敘文,不管是正敘、插敘或倒敘;議論文,不管是立論、駁論或立駁兼論,思路伸展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是能“伸展”下去就好,有不合邏輯之處,就在回頭審稿時調整它。調整,往往是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三、“選材與用材”問題  這是所謂“謀篇”的問題,即怎樣組織材料、結構文章之事。一是選材,與主題有關者,起用;無關者,棄用。二是用材,有的多用,即詳寫;有的少用,即略寫;段落、層次,須有內在的“邏輯鏈”,順暢自然。三是開頭有“破題”,結尾還“扣題”,二者有統一性,而不是首尾不相關、不相顧。  四、“語言與運用”問題  語言簡潔,就是信息密集化,無冗餘碼;換言之,就是沒有語言的“廢料”。  描寫生動,就是一種語言美,能增其審美價值與表現力。情由景生,是主觀反映的規律,所以要情景交融地寫,不能憑空抒情,空情是乏情、無情。議論文是說理文,就必須說清楚“理”的“內核”——論點,否則就稱不上議論文了。至於語言通順,標點無誤,這些基本功,無須再贅述。  6古典文學歌  歌詞  最早《詩經》風雅頌,屈原《離騷》楚辭中。  《論語》、《莊子》、《韓非子》,先秦諸子第一功。  漢代“史聖”司馬遷,《史記》無韻賽詩篇。  漢魏樂府出民間,《木蘭詩》好代代傳。  唐詩李杜白居易,宋詞蘇陸辛棄疾。  散文韓柳歐陽修,清新意遠傳千秋。  元曲獨秀占文壇,漢卿悲劇《竇娥冤》。  明清小說掀高潮,《紅樓》、《三國》、《水滸傳》。  講解  這裏唱出了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下麵順次簡介之: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首,原名《詩》或《詩三百》。漢代獨尊儒術,奉它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  共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又稱“國風”,即民歌;“雅”是貴族詩作,即雅樂;“頌”,是宗廟祭祀用的頌詞。《詩經》在當時都可以入樂歌唱,但由於曲譜無法記錄而失傳,就僅存歌詞了。它對後世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  ★《離騷》,是屈原(約前339-前278)所作。屈原名平,字原,是楚國貴族,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官至三閭大夫,卻受群小誣陷被放逐,當秦國攻破楚國郢都時,他悲憤至極,在汨羅江自沉。民間端午節劃龍舟、向江中投粽子,都是人民對他的紀念。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外三位是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他開創了新詩體——楚辭,代表作就是長篇抒情詩《離騷》  (名含“離憂”之意)。詩中自敘了身世、品德、理想等。還有《九章》、《九歌》、《天問》等,開創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儒家經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教弟子三千,優秀者七十二。曾官至主管刑獄的大司寇,後周遊列國,以求實現自己“克己複禮”  的政治主張。晚年講學,創立儒家學派,《論語》現存20篇,核心是闡述“仁”。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莊子的哲理散文、道家經典。作者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辨哲學的繼承發揚者,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周淡泊明誌,主張清靜無為,修身養性,做過漆園小吏,生活窮困,卻不接受楚王的重金所聘請。有名的《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  ★《韓非子》是韓非所作,法家經典。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貴族,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雖口吃,不善言論,卻長於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他提出中央集權的理論,主張嚴刑重罰等“法術之學”,甚得秦王嬴政的喜歡,但卻遭到李斯的嫉妒,進讒言,被迫服毒自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采取的許多措施,都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史記》,作者司馬遷(約前135-?),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曾就學於經學大師董仲舒,20歲後漫遊各地,收集史料。在繼其父任太史令後,博覽了宮中藏書,就在奉父命寫《史記》之時,不幸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宮刑。但仍以堅強的毅力寫完《史記》,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傳說的黃帝開始,寫到漢武帝,記敘了3000年左右的曆史。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樂府,有兩個含義:一是漢魏時宮廷設立的文化機構名稱;二是樂府機構所收集的民歌名稱。《木蘭詩》又名《木蘭辭》,是北朝的樂府民歌。這是一部長篇敘事詩,講述了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最後榮歸故裏的故事,可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了。該詩廣為流傳,當初家喻戶曉,現今海內外皆知。藝術風格有北方剛健、豪放的特點。  ★唐詩,是唐代文壇的主流式樣,詩人甚多,今天能知名的就有2300餘人,保存在《全唐詩》中的詩歌就有48900多首,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曆史的生活現實。唐代除了古體詩的五言、七言兩種外;近體詩則有絕句、律詩兩種。其中絕句是四句的,律詩是八句的,中四句須對仗。  唐代出現了三大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人。他是屈原後又一位浪漫主義的大詩人,有“詩仙”之稱,杜甫對他的評語是“筆落驚風雨,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