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鬼神”。李白少時就頗具詩才,召為翰林後,頗受玄宗禮遇,但為權貴讒毀,一年餘便離京浪跡天涯。安史之亂時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事敗,李白被流放夜郎,所幸途中遇赦。晚年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後病逝於這裏。留有《李太白文集》30卷。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他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聖”之稱,入仕途官至左拾遺、工部員外郎。他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願。在安史之亂的奔走中,有機會接近人民,從而詩中再現了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社會現實,其詩被稱為“詩史”。晚年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出蜀後,逝世於赴郴州途中。存詩100餘首,留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韓愈讚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少時家貧,了解人民的疾苦。刻苦讀書,貞元進士及第,授翰林學士、任左拾遺。因上書被非議為搶在諫官前議事,僭越了,遭貶為江州(現江西九江)司馬。後曆任刺史、尚書等職。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關心民生疾苦。今存詩近3000首,數量在唐詩人中居首位。他語言通俗,相傳老婦人都能聽懂。長詩《琵琶行》、《長恨歌》是他最成功的作品。 ★宋詞,與唐詩並稱,特別之處:一是字句參差,又稱“長短句”;二是合樂歌唱,又稱“曲子詞”。詞有詞牌,即曲調名。有“按詞製調”的,也有“依調填詞” 的。後來主要是“依調填詞”,但大多隻是沿用詞牌的字韻格式,不再配樂歌唱了。 宋代詞壇名家頗多,蘇軾、陸遊、辛棄疾是其代表。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自稱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仁宗時與其弟同榜中進士。蘇軾一生仕途跌宕,曆任大理寺丞、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也曾以“訕謗朝廷”之罪入獄,又以“譏諷先朝”之名遭貶;雖主張改革弊政,卻又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軾筆力縱橫,奠定詞壇豪放派的基礎。留有《東坡全集》於世。他還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陸遊(1125-1210),號放翁,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南宋愛國詩人,進士出身。他麵對半壁江山,久有恢複中原之誌,詩中滿是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與萬死不辭的犧牲精神。一生主張抗戰不息,到82歲時還高唱“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但使他傷痛的不隻是北伐失利,更有他與唐琬幸福婚姻被母親逼散的痛楚,這就留下了《釵頭鳳》這一名篇。現存他詩歌9300餘首,有《劍南詩稿》等傳世。 ★辛棄疾(1140-1207),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是詞家,更是愛國的鬥士,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因此自幼就有報國雪恥之誌;21歲時率領2000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兵,曆任湖北、江西等地安撫使。辛棄疾性格豪邁倔強而執著。他訓練軍隊,獎勵耕戰,一生主張堅決抗金,卻受主和派牽製,願望不得實現,最終鬱鬱而死。他的詞慷慨悲壯,筆力遒勁,與蘇軾並稱為“蘇辛”,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作詞之冠。 ★散文,有“唐宋八大家”之說,即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他們是“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提倡清新的散文,反對浮華的駢文,文風為之一變。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幼年刻苦自學,25歲登進士及第。任監察禦史時,因關中旱饑,上書請減免徭役賦稅,被貶陽山令。後因阻諫憲宗迎佛骨,又被貶為潮州刺史。再回朝後,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貴王道,賤霸道,有所作為。文學上,倡導古文運動,立意深,構思巧,語言精,反對駢偶文風,開創了“李杜”之後的清新文風,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現在山西永濟)。4歲能背誦古賦,貞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後又曆任監察禦史、禮部員外郎之職。參與革新,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這是個閑員,可出遊解悶,寫山水散文。其後任柳州刺史,政績頗佳,又稱柳柳州。他與韓愈共倡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寓言,短小警策,筆鋒犀利;寫遊記,文筆秀麗,是山水散文的傑作。留有《河東先生集》。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永豐(今江西永豐)人。4歲喪父,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支持範仲淹的改革,主張輕賦稅,除弊政。文學思想大致與韓愈、柳宗元相同,主張文章要重道、致用。其散文負有盛名,說理暢達,抒情委婉,並擅長詩詞。歐陽修是北宋時期古文運動的領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傳世。 ★元曲,即雜劇,作為“劇”,它完成了由“說唱故事”到“扮演故事”的轉化。元曲通常有四折,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元曲,還有一個含義,即元雜劇與散曲的合稱。其中散曲由小令(單曲)與散套(聯曲)構成。 ★關漢卿(約1210-1300),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元代京都梨園中的領軍人物。自幼熟讀儒家經典,一生從事戲曲創作活動,能編能演,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等13種。作品大都寫社會下層人物,揭露社會的腐敗與罪惡。他與鄭光祖、馬致遠、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竇娥冤》寫的是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竇娥臨刑前指天為誓:死後將血濺三丈、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後來全都靈驗。三年後,竇娥考取進士的父親來此地考察吏治,竇娥鬼魂現身向父訴冤,冤案才得以昭雪。該劇表現了作者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 ★小說,明清兩代登上文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是四大名著(歌詞中受字數限製,未寫出《西遊記》,這裏講解時補上)。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1715-1763),名,號雪芹。祖籍遼陽,原漢族,入正白旗。曹家三代任江寧織造60餘年,煊赫一時。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激烈,株連雪芹父獲罪,家產被抄。曹雪芹恰生在曹家由極盛而衰的時期,晚年移居北京西郊,過著“舉家食粥米常賒”的日子。在小兒子夭亡後,一病不起而逝。 《紅樓夢》寫於曹雪芹淒涼困苦的晚年,原名《石頭記》,當程偉元、高鶚首次用活字版印刷時,更名為《紅樓夢》。書中寫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和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紅樓夢》共寫了400多人物,語言純淨、準確、傳神,詩詞歌賦並用,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創造出了深沉含蓄,博大精深的藝術境界,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約1330-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太原人。生平事跡不見於史傳。據間接記載,他是施耐庵的學生,性情“與人寡合”,是元農民領袖張士誠的幕客,雲雲。他除了有長篇小說《三國演義》,還有《三遂平妖傳》等。 《三國演義》它是曆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書中寫了近百年的時間,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展開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政治、軍事集團鬥爭的曆史畫麵。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個性鮮明的人物。對後世人的政治、軍事謀略,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國演義》藝術造詣很深,事多人眾,頭緒紛繁,或實或虛,或簡或繁,寫得總體嚴密而精巧。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約1296-1370),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亦有說原籍蘇州的。事跡記載甚少,相傳是元至順進士,曾出仕錢塘兩年,因與官場不合,棄官還鄉,閉門著述。《水滸傳》是在《大宋宣和遺事》及其有關話本、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 《水滸傳》作於元末明初。全書圍繞“官逼民反”這一主線展開,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108位好漢,聚義水泊梁山,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最後接受朝廷招安,又被利用,招致失敗的過程;也揭露了趙宋王朝最高層統治集團的腐敗和黑暗。小說中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者武鬆、花和尚魯智深、豹子頭林衝、黑旋風李逵等人物。語言口語化,洗練、生動、明快,富於生活氣息。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約1500-1582),字汝忠,山陰(今江蘇淮安)人。 他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名滿鄉裏,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但卻一生困頓,在科場上屢屢受挫折,40多歲才補為貢生,50多歲曾任縣丞,後來辭官回家,閉門著書,寫出《西遊記》等著作。 《西遊記》主要是描寫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取經,曆盡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是一件曆史的真事。唐貞觀元年,25歲的玄奘隻身從京城長安出發,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曆盡艱難險阻,到達天竺(印度),在那裏學習兩年後,攜帶600多卷佛經回長安,轟動一時。從此種種唐僧取經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吳承恩晚年在這些民間傳說和話本的基礎上,寫成了著名的長篇小說《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