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二年(222)冬,也就是猇亭慘敗後沒過多久,六十二歲的劉備身患重病,隱隱感到大限將至。
是安排後事的時候了。
知子莫如父,接班人太子劉禪能力不強、學問不好,劉備是清楚的。當諸葛亮告訴他劉禪同誌學習很有進步,他就喜出望外,就是一個明證(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
再加上當時劉禪同誌年紀還小,隻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半大小子,劉備需要安排幾位顧命大臣輔佐他。
放眼望去,此時蜀漢人才凋零(除前麵提起的人物外,馬超、許靖、劉巴都在章武二年病死),最具治國能力、最受劉備信任的有且隻有諸葛亮。
當年諸葛亮從隆中出山之後,雖然劉備很快就說過如魚得水的話,實際上對諸葛亮並不十分信任。諸葛亮是憑借自己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逐步獲得老板肯定的。尤其是奪取益州之後,每次劉備出軍征戰,都是諸葛亮留守大本營,他的能力和忠誠進一步得到了劉備的充分肯定。再考慮一下年齡問題,四十出頭的諸葛亮絕對是最合適的人選。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將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召到永安,進行了著名的永安托孤。
劉備托孤曆來備受稱讚,被看做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讓人追慕不已,但同時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尤其是近些年更是愈演愈烈,認為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警告諸葛亮、嚇唬諸葛亮,這些完全歸結於陰謀論。
這一切都來源於一段話,劉備托孤時對諸葛亮所說的一段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段話,說話的人是劉備,說給諸葛亮聽。劉備是一個看人看到骨子裏的人,尤其是諸葛亮,跟隨他已經十七年,他不可能不了解諸葛亮的正直和忠心。因此,劉備清楚即使說了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你自己當老板,諸葛亮也不會這樣做。他說這句話的用意不是鼓勵諸葛亮篡位自己當皇帝,那種萬不得已的情況當然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那為什麼劉備還要這樣說呢?答案在於七個字——諸葛一生唯謹慎。
劉備看人看得十分透徹,非常清楚諸葛亮是一個謹小慎微、膽子不大的人,他說出即使你自己當老板我都沒意見的話,為的是讓諸葛亮放開手腳好好去幹。
為了讓諸葛亮膽子再大一些,束縛再小一些,劉備還給三個兒子明確留下遺囑,讓他們“父事”諸葛亮。
劉備的用意是很明確的,能夠引來那麼多的懷疑,也隻能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權謀者見權謀來解釋了。
托孤,是出於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信任,更出於劉備對諸葛亮的深切了解。
劉備托孤時,除了諸葛亮,還有尚書令李嚴在場,被任命為諸葛亮的副手,一同擔負托孤重任。這一方麵是讓李嚴做個見證人,另一方麵則體現了劉備用人多多益善的思想,並不是讓李嚴牽製諸葛亮。
劉備托孤安排後事以後,病情不見好轉,又給太子劉禪留下了一封遺詔。
為了更好地認識劉備,我們有必要將這份遺詔摘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