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唇齒之戰(1 / 2)

劉備稱帝後,立即著手進行一場為兄弟關羽複仇的戰爭。

說是複仇之戰,可以從劉備出兵的數量上看出這一點。實際上,劉備此次對東吳用兵的軍隊數量不是七十五萬,而是不到五萬,隻有區區“四萬人,馬二三千匹”(《三國誌》注引王沈《魏書》)。

這樣一支軍隊,說多不多、說少不少,要看派上什麼用場。

要想徹底消滅東吳幹掉孫權,考慮一下此時孫權比較雄厚的家底,就能看出這點兵力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抱有這個想法,那麼就是白日做夢。要想打敗孫權,奪回荊州,這點兵力也有點少,結果十分難說。

但為關羽複仇,這點兵力就不算少。因為一場複仇之戰,結果怎麼樣並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態度。態度決定高度,有沒有做好,是個能力問題;有沒有去做,是個態度問題。

劉備就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關羽死了,他絕不能無動於衷,否則他沒法向幾十年出生入死追隨自己的兄弟們交代,更沒法向慘死的關羽兄弟交代。

當然,除了為關羽報仇,也不排除劉備有順便奪回荊州地盤的意圖。一個人做決定,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發生作用,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但主要因素,我認為是為關羽報仇。

除了兵力,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劉備出動的將領。

對比一下前麵漢中爭奪戰劉備出動的史上最強陣容,就可以看出夷陵之戰堪稱史上最莫名其妙的陣容。

漢中爭奪戰,隻為奪取漢中一個郡,而劉備率領的是全部精銳,張飛、馬超、趙雲、黃忠、魏延等拿得出手的猛將全部上陣,無一例外。

夷陵之戰的陣容,卻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將領,唯一能數得上的隻有黃權,此外就是吳班、馮習、張南、傅肜等名不見經傳的人物。

如果說劉備拿這麼少的一點兵力,出動這麼一個莫名其妙的陣容,就想搞定孫權、奪回荊州,那他實在太幽默了,也太不把當年的大舅子孫權當回事了。

但劉備還是毅然決然地出軍了。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場不能不打的複仇之戰。

劉備就很矛盾。因此他隻帶了區區四萬軍隊,而把大批的精兵強將留在後方根據地,尤其是在漢中防守曹魏,否則一旦戰敗將徹底輸個精光。

雖然無意帶上太多的精兵強將,劉備至少還是想帶上一個人出征的。

這個人就是張飛。

劉備為關羽報仇,不帶別人,偏偏帶上張飛,那意思是說報仇是我們兄弟之間的事,外人不需要摻和。

張飛卻最終沒有走上複仇前線。這一員蓋世猛將征戰一生,沒有死在刀光劍影的沙場,竟然在出發之前死在了自己鎮守多年的閬中。

殺死張飛的是他手下的兩員小將張達和範強(不是範疆),這兩個在《三國誌》中隻露過一次臉的小人物,輕輕鬆鬆地做到了無數曹魏和東吳名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與關羽一樣,張飛死後也是身首兩處。人頭被張達和範強拿去找孫權做見麵禮換了賞錢。

章武元年(221)七月,也就是稱帝之後僅僅三個月,劉備在江州(今重慶)集結軍隊,著手發動夷陵之戰。隨後不斷調兵遣將,分軍出擊。章武二年正月,劉備親率主力部隊進駐秭歸,開始長驅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