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複恨,不複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射援)到,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曆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詔書中除了劉備看待死亡的坦然,最有名的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兩句,這是劉備人生的經驗總結,教育兒子怎樣做人,乃至怎樣做一個賢德的君主。
彌留之際,劉備看不到他親手創建的蜀漢帝國的結局。他明白自己留在人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回憶構成了他最後時光的主題,浮上心頭的是一幕幕往事……
他記得,自己原本隻是涿縣街頭擺地攤賣草鞋的一個普通少年,因為一顆不甘沉寂的心,拜師讀書,結交兄弟,一步步奮鬥,一點點努力,在黃巾起義時,乘時而起,投身亂世,開始追逐自己的理想。
他記得,沙場無情,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所幸他沒有倒下,在漫漫長路上下求索,無盡漂泊,跌倒了爬起,爬起了跌倒,起起伏伏很多次,摸爬滾打幾十年,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方才走到了今天,成就一方帝業。
他記得,關羽、張飛、盧植、公孫瓚、孔融、陶謙、麋竺、陳登、曹操、呂布、袁術、袁紹、劉協、趙雲、劉表、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孫權、周瑜、魯肅、劉璋、法正、許靖、馬超……這一個個熟悉的麵孔,有些人是不離不棄的兄弟,有些人是誌同道合的朋友,有些人是令人尊敬的師長,有些人是你死我活的仇敵,有些人已經死去了,有些人還活著。而如今,他也要像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一樣,撒手人寰了。親手創建的帝業,隻完成了一半,一統河山的抱負,已經沒有時間去實現。起初我以為,劉備去世前的心情,一定是無比遺憾與悲憤的。
直到我真正讀懂了劉備,讀懂了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堅持,我才發現我錯了。劉備去世時的心情,沒有太多的遺憾,沒有太多的悲憤,而是十分平靜、波瀾不驚的。
謎底就在劉備的遺詔中。詔書隻字未提讓劉禪繼承遺誌、一統河山,更沒有像五代李克用那樣給兒子李存勖留下必須要辦的三件事(討劉仁恭、擊契丹、滅朱溫),詔書通篇都是一個父親臨終前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教育兒子怎樣做人。
秦皇漢武今何在,千秋霸業轉頭空。
在劉備眼裏,做人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兒子劉禪能不能恢複中原、中興漢室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問題是學會做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而劉備,以他一生的作為,堅持著自己的原則,踐行著自己的理念。
章武三年(223)四月二十四日,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崩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葬地至今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