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六的成長課上,我與案主們一起討論孝順問題。從將心比心的角度來分析,人老了最害怕的是自己無用,因為害怕無用,所以,我們的父母們會不停地幹活操心,會想管很多事情,把人老心不老演繹得淋漓盡致。從孩子的角度來分析,兒女們會認為,人老了就要休息,少幹活,享一享清福,安度晚年。其實這是兩個投射,老人覺得孩子應忙碌像他們一樣,孩子認為自己要輕閑,因為覺得每天很累了。父母要求著孩子,孩子也要求著父母,不斷地進行著力量抗衡。可是大家都忘了共同的目標——生活得好。
父母想要我們生活得好,我們也想要生活得好,那麼孝順就是讓自己生活得好就可以了。
海靈格說:對父母最大的愛就是榮耀父母,並把父母給我們的愛傳遞下去。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心靈得到解脫,不光要養父母的身,還要養父母的心。綻放自己就是孝順、就是愛,那麼,為什麼不讓自己綻放呢?除非你在怨恨、在報複。
一棵樹的樹根發達,就可以判定它必然會繁榮茂盛。一個人的根要是旺盛,那他也會人敬天護,諸緣順適。所以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努力,但境遇不佳、進步慢的話,不妨考察一下自己的樹根狀態。看看我們的主要樹根——父母的狀態如何呢?有沒有傷痕:
你有沒有在不高興時,給父母難看的臉色?有,那是一條傷痕。
你是否覺得父母沒學問、保守、頑固、不開竅?是,那又是一條傷痕。
你是否個性剛強,不良愛好很多,讓父母憂慮?是,那也是一條傷痕。
要是打罵父母,那就談不上傷痕,簡直就是截斷樹根了。
讓樹根受傷或是截斷樹根意味著什麼?你懂的。
18.唯一要做的事情
現在各種教育理論大量湧現,挫折教育、賞識教育、感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各種觀點也在不斷闡述,家長是孩子的心理谘詢師、家長是孩子的人生規劃師、家長是孩子的學習指導師……我很是感歎,家長們難當呀,再加上柴米油鹽,生老病死,親屬關係等。
在諸多教育的事情中,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可不可以由繁到簡,我問許多的人,他們都禮貌地笑笑說:不知道。
給大家分享一個寓言。幹旱時節,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及時補水;園丁B什麼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了下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才是健康的正確的,同時看到舒展的葉子心裏很舒服,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知道得多,永遠不知道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
所以,我認為教育唯一要做的事情,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是自我完善的教育。
不久前,一位中國留日學生機場弑母的消息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教育問題的關注。這個血淋淋的悲劇似乎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在我們的身邊,有不少當母親的常常說:孩子,隻要你一心念書,媽媽為你做什麼都願意。
一位媽媽來信中這樣寫道:
親愛的兒子,你已經25歲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需要嗬護的女友,還有兩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顧的父母,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成熟,讓你徹底地離開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獨自去承擔一個成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嗎?從小你就習慣有事找媽媽。你總是說:“媽媽,我的衣服髒了,你幫我洗洗。”“媽媽,明天我們去郊遊,你幫我收拾好要帶的行李。”“媽媽,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記得下班後給她做。”一直以來,我也習慣了聽你這樣吩咐,總以為,對你的每一點好,你自會記得,且在將來我們老去時,可以得到你同樣細心的嗬護和照料。
可是如今我卻發現,這樣犧牲自己、全力為你的方式,並沒有培養出我們想要的那個懂得珍惜的孩子,反而造就了一個羽翼退化、意誌嚴重消磨的社會棄兒。我們越是愛你,縱容你對父母無休止的依賴和索取,你心底的自私和懶惰就越是無休止地滋長……曾經的自豪變成了抱怨,曾經的嗬護變成現在的啃老,曾經的犧牲換來了懊悔,心甘情願之後承認教育的失敗,25年的頭腦教育後,心痛之後,告訴我們這些是不是一切都晚了呢?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會不會汲取經驗,把心的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呢?
覺醒了的父母們意識到了教育的緊迫,閱讀中國傳統文化中《弟子規》《三字經》《笠翁對韻》等經典。用聖賢教誨為孩子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礎,從心性、品德、習慣、思維、主動學習等方麵培養孩子,無為之中構架孩子的大格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