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教育孩子,還是提升自己(5)(1 / 2)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葡勞夫教授給他的學生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個漆黑的屋子裏,老師讓10個同學手拉手從屋子的一頭走到另一頭。10個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走了過去。然而,走過去之後,老師打開燈,學生們驚奇地發現,原來他們走過的是一條獨木橋,橋下挖了很深的一個坑,坑裏麵放滿了毒蛇,然後老師讓10個學生們再走回來,結果隻有3個學生走回來。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孩子都具備優秀的能力,之所以孩子沒有達到本來的優秀,不是孩子能力出問題了,而是心態有問題了,特別是用錯了大腦。

在腦科學定義裏,學習並非發生在固定的時間、場所或限於某些知識。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而聯結重組,形成新的回路使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學習。最新的元認知學習理論認為:

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近50年,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是否平衡,會影響學習的速度、記憶的穩固,曾誌朗指出“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大腦運作就會失靈”。

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多巴胺,當達成目標時,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欣喜,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回路聯結得更緊。學會新事物、成功解決問題,都會讓多巴胺釋放,如此人才會積極突破困境、精益求精,不斷進步下去。

愛運動,頭腦更聰明 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氧氣和養分。

常運動的兒童和青少年,能運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做作業,持續力較好。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孩子在上課前做5分鍾基本運動,如手臂畫圈擺動,學習動機及效率都會提升。

強烈探索的欲望不可或缺 當發現新鮮有趣的信息時,腦神經細胞作出回應。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人,腦前扣帶回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係回路強壯,因此能儲備豐富的信息激發創意。反之事事習以為常、懶得探究竟的人回路便會弱化,要發揮創造力,必須不斷對世界發出疑問。

16.別太把學習當回事

在工作坊裏問過家長,考上大學會怎樣?會有好的工作。有好的工作又怎樣?就有好的生活。有好的生活又怎麼樣?就會受人尊重。當問到這裏時,我就想起一個故事:記者到陝西農村調查,遇到一個放羊的孩子,問他:“孩子,你放羊幹什麼呀?”回答:“賣錢。”“賣錢幹什麼呀?”“娶婆姨。”“娶婆姨幹什麼呀?”“生娃。”“生娃幹什麼呀?”“放羊。”

自稱是城裏人,接受過先進的教育思想,其實也跟農村的孩子一樣,認為學習是為了生存和繁衍,其他的意義似乎都失去了。思想的落後隻是換了一個外衣。

你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當回事兒嗎?你為什麼把孩子的成績當回事兒?多數情況下,你真的是為孩子嗎?你害怕孩子成績不好讓你丟臉,你想為孩子成績好而感到榮耀。你希望孩子成績好了,將來有好工作、找好對象、有好收入——他們生活得“快樂”——你才放心。一切都是為了你自己。

人們重視學習的根源是“恐懼”,是對未來的擔心。“為了明天而努力”這個口號給人帶來了壓力,壓力帶來疲勞和繁重,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上危機幹預課時遇到一個姑娘,15歲左右,聰慧美貌,姑且稱她為麗博(從名字就可以看出父母對她的期待),麗博多才多藝,此等年紀已寫出15萬字的小說。她告訴我,之所以來谘詢,是因為她“就是不快活”。她說,令人沮喪的是,她找不出來自己到底對什麼不滿。她有關愛的父母,支持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健康的身體。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病人。那她為什麼老是失眠,睡不著覺呢?她描述自己有種空虛感或無意義感,要用割手腕的疼痛來感覺自己的存在。

我被難住了。這個案例裏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或其他不負責任、愛貶低人的監護者,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問題出在哪裏?

隨著危機幹預課程的深入,我理解到危機有直接危機和間接危機,有短時危機症狀和長時的危機後遺症。心理危機的出現是因為個體意識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出了自己的應付能力,與事件本身的大小沒有關係。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生活方式,並用心體會各種生活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和壓力,一定會發現,心理傷害有大有小,時時發生。言語上的心理傷害,突發事件的身心傷害,家庭上的情感和精神失衡,工作目標能否達成等,不知不覺地傷及心靈,有些傷害可以自我調節、化解而使心靈成長,有些則因時間或程度的不同在調節的道路上,成為我們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