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教育孩子,還是提升自己(5)(2 / 2)

學習危機幹預課程回來,我開始關注中學生的傷害問題,並驚訝於問題的嚴重性,例如,成都15歲學生跳樓自殺,本市在2013年就有4起跳樓事件,原因相同,結果相同。於是,我在本校初三年級作了一個不嚴謹的調查。140人,有80%的人覺得學習無意思,生活無意義;70%的人有過自殺念頭;38%的學生有自殺的衝動;7%的學生有自殺行為。家長也許不知道,當你注重孩子的學習時,危機也同時存在。危機就在我們的身邊,對身心和家庭的損害無法計算。

危機幹預就像是預防疾病一樣,問問孩子生活過得怎樣,聽聽他們的牢騷,關注他們的情緒,不去解決他們的問題。讓教育自動自發地,在放鬆、自然的狀態下進行。

這裏,我與朋友們分享6句與孩子交流溝通的句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心靈的愛。

1.不管發生什麼,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永遠愛你!(安全感)

2.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價值感)

3.也許你是對的,我隻是建議,決定權在你。(尊嚴與自我負責)

4.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麵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信任與支持係統)

5.你無論做得怎麼樣,表現如何,你都是我親愛的孩子,我仍然愛你。(接納與安全感)

6.我喜歡你這個行為,我不喜歡你那個行為,這不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個人化與自我負責)

17.與父母的關係和解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與孩子是親子關係,與父母也是親子關係,承認父母對我們的成長有影響,那麼我們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影響。我們的位置在家族生命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相對於我們來說,父母是我們的根,孩子是家族樹上的葉子,葉子的茂盛,取決於樹根的粗壯。一些人說自己運氣不好,考試考不好,做生意不順利,為什麼會如此呢?我想,這就像種樹一樣,雖然勤懇管理,但若不注重在樹根上澆水施肥,僅僅在樹枝樹葉上下功夫的話,那麼一定會事倍功半的。

當年我學習心理學的主要動機是療愈與父母的關係。在我的內心世界裏,與父親的關係較好,也許是我小的時候,父親給我輸過血救我一命的原因,也許是在我成長的關鍵期,都是父親出麵幫我解決問題的原因,我與父親有良好的情感鏈接。在家庭係統排列中,父親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力量,意味著做事情時有膽量。這就形成了我行事果斷、愛生活的心理特質。後來在我的婚姻生活和異性友情中表現出了自然和愉快。

但是對於母親卻不知道怎麼描述,在我的心裏沒有母親(我母親到現在都健在)。聽到“媽媽”這個詞我都要痛苦很長時間,看到別人對母親的描寫,常常悲傷,我的完美母親哪裏去了?也常常自責,一定是我不好,母親拋棄了我。還會時時覺得自己有罪,一定是我犯了什麼錯,老天才讓我有這樣的母親。

第一次被谘詢的時候,老師讓我把母親的意象帶到眼前,我沒能做到,到達我眼前的是責任和義務。現實生活中,我可以做到孩子該做的一切,可以盡女兒的義務,可是,這過程中沒有情感,沒有心靈的交流,有的隻是應該。當恰巧與母親的身體接觸時,我會感到自己身體很僵硬。在社會人際關係中,我沒有女性朋友,也不會跟女性交往,不得已在一起時,我會很無措。很奇怪的是,坐在我谘詢椅上的人都是要解決與母親的關係。

看到案主對母親的怨恨、無奈、不接受、抗拒、恐懼等情感糾葛,那完全也是我內心影射反應。我不斷做與母親關係和解的功課,每前進一點,案主與他母親的關係就會改善一點。下一個案主來時,我又會去麵對與母親關係的另一麵。這十幾年以來,從案主的身上學習改善與我母親的關係,想一想,對我的案主們充滿著感激,我與案主在療愈的路上一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