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教育孩子,還是提升自己(4)(2 / 3)

由於工作性質,我遇到了許多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父母抱怨孩子回家後直接回自己的房間,然後把門一關。叫他們出來吃飯時,他們很少話說,隻用一兩句話回答任何問題,他們不說他們正在做什麼,他們在想什麼,他們看上去並沒有不高興。父母覺得無法了解他們,但他們卻能跟朋友打上幾個小時的電話。父母感覺很困惑。

下麵是一個青少年寫的信,也許能幫助我們了解一些青少年的內心。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一邊上學,一邊努力寫作,指望著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同時給自己留條後路。你們說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機會,沒有高考,我們根本不可能有取得成功的機會。你們說取消了應試教育隻會讓教育現狀更加混亂。你們說我們應該接受應試教育,它不公平,但很公正。也許你們是對的,我沒法反駁。但是,被應試教育選拔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是人才?還是庸才?那些被高考刷下來的人中,有沒有人才?那些沒被刷下來的人中,有沒有庸才?這不好說。

為什麼文科自招考數學?為什麼高中數學那麼恐怖?為什麼文科生要背那些政治課本,在明明知道那是謊言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必須走這條路?我該怎麼辦呢?我該走哪條路?這條路是我選擇的,還是在我選擇之前就已經決定好了的?

也許我應該走這條路:休學一年,完成自己心中的作品,寫自己認為應該寫的,寫自己認為擅長寫的,然後看看有誰願意出版它。如果成功了,就再接再厲,在寫作的同時提高,過完自己的一生。冒險,天啊,太冒險了。這麼多未知數,失敗了連條後路都沒有。也許我的確應該走這條路:放棄文學,把自己埋到試題和卷子中,把自己變成一個學霸,再也寫不出自己想寫的話,再也握不了自己想握的筆。到那一天,我該怎麼辦?我害怕自己有一天會變得和其他人一樣,不再擁有自己的想法,就這樣活著,然後就這樣死去,與眾生相同。我害怕有一天?我不再是我,而是他們認為的我。我該怎麼辦?我該怎樣選擇?我能怎樣選擇?冒著輸掉一生的危險,還是輸掉靈魂的危險?

我不知道。我去參加高考。清華北大,敲鑼打鼓。211、985,也不錯。二本三本?之後呢?考研?出國?好吧,研也考上了,國也出了,然後呢?參加工作。我想寫東西,可以寫了,沒人攔著我。時間摧毀一切。有一天,我的一切輝煌會被黃沙吹散,到時候沒有人會記住我曾經的成就。那麼,我究竟該如何選擇?這選擇是我的,也隻能是我的。我必須自己作出選擇。這有什麼辦法呢?我到底想說什麼?為什麼聽上去這麼像一個憤青在發牢騷?我都控製不住自己的筆了。真奇怪……這個孩子的反應也許是一個特例,但具有代表性:

一是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們要求具有和大人相當的社會地位和決策權利,反抗在家裏的從屬地位,更反對家長權威式的幹涉。

二是與大人在觀念上的碰撞。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社會製度、教育體係、職業發展和未來生活等問題進行思考,並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大人的想法與他們格格不入。

三是在缺乏準備的條件下,麵對許多矛盾和困惑,不斷出現的麻煩常常讓他們處在焦慮的情緒背景中,遇到不滿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現突發式的情緒失控。

這一年齡階段,父母在許多議題上都會麵臨孩子們的抵製。與青少年交談,父母應認真聽並且用他們的情感來交流,不能強迫孩子去吐露他們的情感,如果父母跳起來批判、評論孩子責備或者諷刺孩子,孩子就會關上話匣。遇到青少年試圖解答和想要討論的問題,父母要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不要匆忙回答問題,延遲回答能夠刺激思考。例如,對孩子的努力用類似“那是很困難”“這不容易”的評論來顯示尊重。

在家中,尊重孩子隱私,遵循開放式溝通的原則;賦予責任;給予恰當的讚揚;不要刺探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所有這些都對孩子建立安全感有幫助,能夠讓孩子在青春期這段敏感的歲月裏融入群體之中。

14.頭腦和心靈,你要哪個

知識、技能、技巧、品德,都是頭腦的教育,而寧靜、覺知和了解自我是心的教育。頭腦的教育是生存教育,心的教育是生命教育。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生命的教育顯然更為重要,它關係到幸福,而生存教育是為生命服務的。

在一次親子關係課上,我列了幾種情形供大家選擇,隻選其一。

1.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係,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係攻讀研究生,28歲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