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的心理療愈曆程,那個時候,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有好幾次想要自殺,老師的深深聆聽讓我知道我不孤獨,聆聽中的尊重讓我體會到我是重要的,幾個好朋友的陪伴滌蕩著胸中的悲傷,讓我覺得人生還有可留戀之處。傾聽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心靈交流的方法。
最簡單是因為我們都有兩個耳朵,隻要你帶著兩個耳朵去聽就會有效果,一個又一個當事人在結束談話時說:“我感覺好多了,謝謝你。”這說明了傾聽的有效性。最難是因為我們內心有慣有的習性評判和不由之主地給建議。談話療法的有效性,更多地歸因於他們對案主不會用評判或責備來加重他們的負擔,而是尊重案主闡述自己的生活、想法和情感,不用治療師的建議或分析。
作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沒有專業谘詢師的聆聽水平,貌似很難走入孩子的內心,但是如果我們有一顆願意聽、帶著尊重去聽的心,隻需簡單的“嗯、是、這樣、哦”等,孩子就能向我們敞開心扉,因為他們需要的是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建議和教訓。
11.關注教育的重要時刻
平時關注的多,事無巨細,讓孩子感到厭煩,家長們還時時說:孩子不好教育,怎麼說都不聽,其實隻要抓住幾個關鍵期對孩子進行教育,家長們感到輕鬆,教育孩子的效果也好。
1.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
孩子在校運會上因故沒能拿到名次,在沮喪的時候如果聽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勵,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塊料”“沒啥本事瞎逞能”的譏諷,他必定對父母沒有好感,以後對體育也很可能再無興趣。相反,在孩子考試失利時,父母不是訓斥,而是首先關注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疏解後,然後再引導他分析原因,尋找整改措施。
2.犯過失的時候
孩子在犯了錯或闖了禍的時候,大多會產生畏懼感、負罪感和內疚感。此時,他們比平時更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也容易虛心地接受批評。父母若能抓好這一時機,在充分理解、尊重和體諒的基礎上,幫其總結經驗教訓,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闖禍的辮子不放,橫加責罵,沒完沒了,會適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無心思改。
3.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
當孩子對某一事情,如繪畫、彈琴、踢球等產生濃厚興趣時,往往產生積極追求的欲望,他們會自覺地去尋求知識、去刻苦努力。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選擇,而不應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逼其去做不願做的事,學不願學的東西。明智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並幫他們入門,在發展的過程中全然體會其中的樂趣,讓孩子內在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4.某種不良行為剛剛露頭的時候
大量事實證明,孩子的惡習往往與第一次發生不良行為時未能及時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錯事,往往主觀上並未意識到。家長若能在孩子的某種不良行為剛剛露頭的時候,緊緊抓住這“第一次”不放,用比較體驗式的教育,讓孩子自己辨別、體會其中的意義,他的生活體驗意識就會提升,不會出現未意識到的現象。
5.新時機出現的時候
這種時機便是各種新時期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對“新”會有向往和遐想。如考取新的學校、新的學期開始、剛剛換了班主任、剛剛當選為班幹等。這種時候,孩子會有一種新鮮感、希望感,容易產生強烈的“從頭開始”“好好學”以求得到教師、家長或別人承認和肯定的內在動力。此時家長若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幫助他實現每一個較小的目標,就幫助孩子樹立了信心。
6.學校教師來家訪的時候
教師家訪是孩子最不安的時候,他們唯恐父母在老師麵前將其說得一無是處。有些父母正是在教師來家訪時告狀,想借教師的權威來教訓孩子,結果引起孩子反感,因為這是家長自己不自信的表現,有狐假虎威之嫌,進而對父母的話不管好壞一概不聽。如果家長在老師來訪時,就孩子在家的表現與學校的表現交換鼓勵的評價,孩子一般樂於接受,並在日後的行動中積極去印證。
7.有重大集體活動的時候
大多數的孩子都希望自己在集體活動中有優異的表現,而受人褒讚、受人誇獎。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動(如校運會、藝術周、參觀、春遊等)的大好時機,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禮貌禮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