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生活中,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感受,而不是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是處理好家庭關係的核心。在我的個案中發現,每個人的情緒被理解、釋放後,都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再明確不過了,但父母仍執著於自己的觀念,用自己的觀念去誤解或是忽視對方的意思,這是孩子感覺不被理解的重要原因。
家庭中容易出現衝突的另一原因是:對孩子進行定性的評價。
在父母的觀點中,自己永遠處於中心地位,孩子都被放在自己的標準上,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如果孩子所思、所想、所做、所為和自己的標準不一致,批評、指責和抱怨隨之而來,目的是為了控製對方。對於教育來講,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還有另一個原因,父母太容易忽視孩子的實際水平和能力,想當然地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會,喜歡出主意、提建議,忙著為對方“解決問題”。實際上,對方根本不需要建議,隻是借“問題”宣泄情緒,希望得到家人理解而已。有幾位前來谘詢的孩子,曾明確告訴我,家長的主意和建議太“小兒科”。
學會共情,是愛給你的權利。如何才能做一個善於共情的父母呢?寫到這裏,腦海忽然響起蘇芮《牽手》的歌詞:“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
10.走進孩子的內心裏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用3年的時間,研究了2萬名青少年,研究發現:能夠將日常生活的事情經常向父母傾訴的青少年,較少出現學習成績差或網戀、酗酒等現象。多數的事實是,孩子11歲之前,通常什麼都跟父母說,父母是他們最先想到的傾訴對象。但是從十二三歲到成年的那幾年裏,情況會變得完全相反,他們會先去找朋友傾訴,然後也許是老師或輔導員,最後才輪得上自己的父母。同時,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感覺到,他們很難跟十幾歲的孩子進行溝通。
下麵我們比較兩個故事,也許能找到其中的原因:
1.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的真摯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2.那是一個聖誕節,一個美國男人為了和家人團聚,興衝衝地從異地乘飛機往家趕,一路上幻想著團聚的喜悅情景。恰恰老天變臉,這架飛機在空中遭遇猛烈的暴風雨,飛機脫離航線,上下左右顛簸,隨時有墜毀的可能,空姐臉色煞白、驚恐萬狀地吩咐乘客寫好遺囑放進一個特製的口袋。在萬分危急的時刻,飛機在駕駛員的冷靜駕駛下終於平安著陸,於是大家都鬆了口氣。
這個美國男人回到家後異常興奮,不停地向妻子描述後飛機上遇到的險情,並且滿屋子轉著、叫著、喊著,然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對他經曆的驚險沒有絲毫興趣,男人叫喊了一陣,卻發現沒有人聽他講述死裏逃生的巨大喜悅,被冷落的心情使他在他妻子去準備蛋糕的時候爬到閣樓上,用上吊這種古老的方式結束了從險情中撿回的寶貴生命。一個在飛機上遭遇驚險卻大難不死的人回家反而自殺了,原因何在?
兩個故事中,主持人林克萊特耐心傾聽、不輕易下結論,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美國男人無人傾聽,被忽視的痛苦對他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可以說,傾聽關乎人的幸福甚至是生死。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療法叫“談話療法”。弗洛伊德將“談話療法”描述為進行公開談論的結果,它是緩解沮喪情緒的神秘鎮痛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