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教育孩子,還是提升自己(3)(1 / 3)

很可喜的是,這位聽眾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後,能很快地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教育的問題出在對孩子的包辦和控製上,是母嚴父缺型,母親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隻需按著要求去做,不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才可能得到我的愛。母親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不允許孩子自己有獨立的意識。無論父母的安排多麼完美,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活著,他們隻是為父母活。可以這樣講,父母將孩子當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母親僵化的複製品,這樣的孩子雖然尊重父母,尊重別人,也遵守法律和倫理道德,但是喪失了自我。

父親是一家之主,頗有權威。孩子可能會在母親麵前任性撒嬌,討價還價,卻不敢在父親身邊隨心所欲、驕橫霸道。父親的地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父親也會努力工作以維護其在家庭裏和孩子心中的地位。所以父親可以很忙碌,但是孩子喜歡將“大事情”說給父親聽。受到父親寵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大都會武斷霸道。

順順跟母親到農村的老家。爺爺家養了兩條狗。順順膽小,嚇得坐立不安,偏巧媽媽也從小怕狗,出來進去,總領著他躲著狗走。吃飯時,狗聞著香味拚命叫喚,順順飯也沒好好地吃下,夜裏睡覺也提心吊膽。第二天上午,他們與奶奶一起去果園摘蘋果,狗也跟著來了,嚇得順順拚命地跑,順順越跑狗就越追,直到奶奶把狗嚇退。回到家中,順順委屈地向父親述說這段經曆,父親對他說:“你害怕了是吧?”順順點點頭。父親說道:“你以後再見到狗,不要跑,蹲下來做撿石頭狀,用眼睛瞪著它,它看到你很凶,就不敢惹你了。”

父親是男性,他會注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因為在家庭之外,一般是由父親代表全家去處理某些事情,由此,自然就會經受各種社會訓練。因此,父親示範和促成孩子的社會化。

母親是愛的化身,她有很強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母親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顧孩子,會很具體地關心孩子每天的學習情況。母親是很好的傾聽者,會靜靜地分享孩子的心靈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會與母親交流,母親分享著孩子的思想、情感和內心活動。母親用自己的方式去精心澆灌孩子稚嫩的心靈。當孩子受到委屈時,母親會默默地為他難過,而後,再用慈愛的聲調安慰他。愛是教育的基礎,母親用最真摯的愛教會孩子善待和尊重。

父親母親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影響孩子的成長。

9.愛,給你的權利

晚飯時,兒子看看老公做的菜葉湯,噘著嘴巴說:“我不想喝,這樣做的不好喝。”辛苦做飯的老公接著說:“很好喝的,你嚐嚐。”聽爺倆的對話,我回應道:“你們說的都是自己的感覺,壯壯感覺不好喝是他的感受,爸爸說的也是他的感受。但不能因為自己的感受而否定別人的啊。兒子感覺不好喝是真的,可現在都做好了怎麼辦呢?”兒子聽罷回答說:“聽你這樣說我就想喝了。”

孩子表達的不是他不喝,他隻是表明自己感覺這種做法不好喝。老公呢,沒有回應孩子的感覺,而是直接否定了兒子的感覺。

我的一位案主和父親吵架,憤怒之下回到房間,將門猛力帶上。父親叩門,她就是不開,並且心裏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們很少理我,我也讓你們嚐嚐沒有回應的感覺!

弗洛伊德在著作《性學三論》中講到一個故事:一個三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裏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裏太黑了。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沒有回應,就是黑暗;有回應,就有了光。回應到位,產生理解;回應不到位,令人誤解。

最新研究發現,若嬰兒向媽媽發出信號,而媽媽能在7秒內給出準確回應,嬰兒就沒有受挫感。若超過7秒,受挫感就會產生。若總是受挫,甚至總是徹底受挫——媽媽基本不回應,那麼,嬰兒就會減少甚至再也不向媽媽發出信號。

這樣說可能會讓人感覺到很大壓力,其實,準確回應並不是特別難,而是看你是否用心。

兒子和外婆玩,我去洗臉。他瘋得很高興,突然跑來說:媽媽,媽媽。我對他說:嗯,媽媽在洗臉。我突然意識到他是想告訴我他很高興。我說:你是不是很高興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開了。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回應就是回應感受或情緒,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共情。

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能夠體驗到別人的感受,就是將心比心和換位思考,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感受作出恰當的回應。要做到真正的共情,並不容易,其原因在於,我們習慣從自己的思維模式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有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同一件事情,因為思維模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認識。正如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會有一千種對哈姆雷特的認識一樣。精準的共情是深深的理解,會瞬間穿透他人的防禦,走入他人內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