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教育孩子,還是提升自己(2)(1 / 3)

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大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相互敵對、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等消極情緒。消極認知、消極情緒對於孩子以後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困難的,因為他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

當我知道這些原因以後,內心的煩惱並沒有減輕,想快點改變成為一個好媽媽,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的原生家庭。有專家教我:家庭成員要彼此尊重,父母以身作則秀恩愛,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等。方法很好,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是如此得艱難和痛苦。

分析其中的原因,多年的習慣和模式已成為自動化的模式,對自動化模式的了解隻是知道,知道不等於做到,讓自動化模式改變的首要方法是對自己保持耐心。生過病的人都知道: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我自己使用的方法是放棄努力改變的想法,接納過去一切的發生使我成為現在的自己,把原生家庭的烙印變成內心成長的力量來柔化或是淡化過去的記憶。將對孩子的教育變成愛的學習,將痛苦經曆變成智慧的種子。

愛創造祥和的氣氛,讓我們把愛帶入家庭,教育孩子成為有智慧的人。

5.對你的孩子放心

每一位前來谘詢的家長,嘴上說得最多的話是“我擔心孩子學習不好,會沒有好的前程;我害怕孩子太搗亂而影響人際關係;我害怕孩子不打招呼,別人會說孩子沒有禮貌。”

沒有誰因為孩子身高比不過別人,天天打孩子;沒有誰因為孩子跑不過劉翔,天天罵孩子;沒有誰因為外表的差異,學校歧視他。偏偏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你的標準,咽不下這口氣,而不肯放過你的孩子。當你開始為外在的形式擔憂,為孩子的學業、未來、婚姻、工作、健康而煩惱不已,其實你對他們的心靈狀態毫不關心,拿“別人會怎麼看”對孩子施壓,在內心深處,你幫助孩子作決定,替他們選擇,剝奪孩子自己作決定的權利,你真正害怕的是:

他人說你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我的心理成長課上有這樣一位家長,他的孩子叫東晨,上五年級時,她被班主任叫到學校,她心裏很恐慌,一是害怕老師說自己不負責任教育孩子,二是害怕老師說孩子多麼不好。帶著恐慌來到老師的辦公室,隻聽老師說:東晨在數學課上把一條蜥蜴拿出來玩,全班女同學嚇得尖叫,亂哄哄的。老師給東晨的評價是:淘氣包,貪玩,常捉弄女同學,學習成績不好,希望家長配合,好好教育。她在帶孩子回家的路上,看到知錯的兒子,品著內心的憤怒和心疼,想起自己小時候受到的誤解。她心平氣和地問孩子:“你抓蜥蜴,不怕咬嗎?”兒子說:“蜥蜴沒有毒,不咬人。”“你怎麼知道?”“書上說的。”“什麼時候抓到的?”“七八天啦!”“這麼久了,你喂它什麼?”“我沒有喂,書上說,它餓急了會咬掉自己的尾巴。我想試一試,看是不是真的,至今它還沒咬掉自己的尾巴。”

母親拍了拍兒子的肩膀,鼓勵他實踐下去,並指導他如何作好記錄,還叮嚀兒子不該把蜥蜴帶進學校,影響班級紀律。兩個星期後,兒子興奮地說:“蜥蜴沒尾巴了!”母親與兒子一起剖開蜥蜴的肚皮,在它的肚子裏找到了尾巴,兒子興奮得不得了。

正在這時,區裏要舉辦科技發明小論文競賽,母親指導他整理蜥蜴實驗觀察報告,送去參賽獲二等獎。後來同學們選他擔任科技活動小組長,還當了學習委員,學習動力被開發,先後考進市重點中學和大學。

不要輕易給你的孩子下結論、扣帽子、貼標簽,每個小孩都是好小孩。如果他們不好,不是他們本身有問題,是你自己的“認為”有問題。你反思過自己的“認為”嗎?如果不從你的角度或價值觀出發,他是不是就是壞的呢?在上帝的眼裏,有哪隻老虎、哪隻羊、哪頭豬或哪個人是壞的或不好的呢?

不要下一個固定的結論,沒有人一直是什麼樣的,人們都一刻一個變化。當這個念頭來臨時,人們這樣反應;當另一個念頭來臨時,人們又那樣反應。誰是一條僵死不變的河?小孩的變化很大呢。你家的小孩真的是你認為的那樣嗎?他真的是頑皮、搗蛋、不愛學習、道德有問題的小孩嗎?你確定嗎?

6.孩子不是你的

當你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是疑問還是讚同?也許認為孩子是你生的,就是你的,把孩子當成你的私有品。可是,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