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他人的注意 非常需要他人的注意,把焦點轉向他人,以勝人一籌為樂趣。這種父母擅長做的是為孩子的成績感到高興,好像孩子取得成就的功勞全都歸功於自己。他們似乎能找到很多理由說服自己表現得比他人更高一籌。不論做什麼都會做得比別人好,而且從不會放棄這種炫耀的機會。他們會不遺餘力,甚至不惜大舉債購買奢侈品和服務,來滿足自己獲得關注的需求。
缺乏移情能力 感情容易受到影響,很容易陷入其他人的情緒中無法自拔。他們沒有堅實的心理疆界,會被其他人的情緒輕而易舉地幹擾。他們總是在情感上逾越別人的疆界。特別是向幼小的孩子傾訴自己的不快和痛苦,要孩子為他們的情感負責等。
自我膨脹 沒有成功完成獨立化與社會化的人,無法將自己的孩子看作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會認為孩子是自我的延續。這種看法會導致侵犯、控製,如果孩子反抗即會產生憤恨等。孩子會被迫接受父母的命令而形成行為退縮。
誇大其詞 強烈的需要優秀和卓越。他們關心的是比其他人都更高尚、更有能力、更有價值、更有功勞。他們可以表現出過人的能力,讓自己顯得高人一等。這種誇張是一種隱蔽的對自己不足的恐懼,也就是說,無論對於他人還是自己,他們都堅決否認自己會出錯。
情感淡漠 樂於向你“潑冷水”。他們向你潑冷水,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無法理解你的感受,因為他們自己本身體驗不到這種感受。他們也會假裝自己沒有這種感受,對於情感的恐懼,使他們常說沒有感覺,講道理是他們常用的方法。
特權 有些特權意識相當嚴重的人很容易給別人“貼標簽”,進而讓孩子感覺自己是有缺陷的。這種人的存在,會令別人感到憤怒。而若是妨礙了這種人的特權意識,又會讓他們感到憤怒。
利用他人 這種人會無恥又無情地去設法實現自己的目的。
他們根本不會在意他人的需求和希望,隻有他自己的需求和希望才是問題。他們通常很善於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借口,消弭羞恥感或內疚感。他們善於偽裝,隻要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不擇手段。
情感虐待 進行情感虐待的人一般是控製他人和維持自我認知,他們總是想讓自己達到完美。如果你能滿足這種完美的需求,你就會得到愛;如果你無法做到完美,那就會得到懲罰。而你無論在兒時還是成年後,他們會對你說一些傷人的話,還說為你好;如有反對意見,通常都會認為這是在頂嘴、不懂事、沒有禮貌或是“神經過敏”。
了解我們的父母,了解我們生長的環境,知道我們的由來,但沒有譴責的意思,隻是為了讓我們從完美父母的幻想中清醒過來,還自己一份自由和真實。
8.父母的教育分工
一位母親打來電台熱線,訴說了自己的煩惱:作為一個母親,我為人比較嚴謹,希望自己的兒子從小懂規矩、講禮貌。兒子也一直做得比較好,是一個乖孩子。然而,我卻發現在與同齡人的相處中,我兒子表現得過於軟弱和膽小。在幼兒園時,兒子與別的小朋友的交往中總是很被動,例如,玩玩具時,如果別的小朋友要,他明明舍不得也會讓給別人,自己站在一邊看。老師沒說可以去上廁所,他就算尿在褲子裏,也不跟老師說。現在上小學了,老師反映說班上有幾個調皮的孩子經常讓他跑腿買東西。有一次我偷偷地觀察,發現兒子被幾個孩子邊推邊哄邊打地又讓他去買東西,兒子也不反抗。看到如此反應,我心裏很不舒服。兒子怎麼會這樣,是不是一直以來對他嚴格教育不對呢?
這位聽眾的煩惱我很理解,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呢?
誰不希望自己因孩子自豪呢?可是在整個過程之中,沒有聽到爸爸的一點消息。在一般的家庭教育中,遵循男女分工、嚴父慈母的原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嚴母慈父的現象也廣泛存在。到底哪種方法好,也不能一概而論,慈父慈母,嚴父慈母,嚴父嚴母,慈父嚴母,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決定著孩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