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教育孩子,還是提升自己(1)(1 / 3)

1.教育的目的

每次新的培訓班開課,家長們會問我許多問題,例如,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孩子寫作業粗心怎麼辦?孩子早戀怎麼辦?麵對家長的問題,我能感覺到他們的無奈和焦慮,他們真的很關心孩子們的成長,關心孩子的成功和成才,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做好。家長們不知道,教育是世界上最難幹的工作,所謂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家長們抱怨的主要內容是:社會製度不健全,教師不負責任,考試製度扼殺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於是有能力的把孩子送出國,次一點的送到一線城市的重點學校,農村的送到城裏,總之,拚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發展平台。還有的人認為是媒體的問題,手機、報紙、雜誌、電視、電影、網絡等分了孩子的心,影響了孩子的價值判斷,因此,有人禁止孩子上網、用手機。

我想,這些表麵現象的背後,真正的根源,實在是由於我們大人的教育無知。唯有覺醒,承擔起教育的責任,我們的孩子才會成為感恩與分享的人。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般來說,教育是家長促進孩子發展的一係列行為和互動。它不是家長日複一日的單方麵的影響行為,它是兩者之間互動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會受到文化和社會機製的影響,傑·貝爾斯凱提出教育過程的三大影響因素:(1)孩子的特點和個性;(2)父母的個人成長經曆和心理資源;(3)父母、孩子雙方環境麵臨的壓力和支持。當前,教養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好像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與不足。

認識到教育因素的複雜性和時間性,對於家長的情緒平衡很有幫助。

教育因素的複雜性和時間性使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易失去目標。我調查過很多的家長,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幾乎所有的家長開始的時候都說:“快樂、幸福的孩子。”等幾分鍾後,有部分的家長會說:“快樂、幸福、健康、有事業,有好家庭。”

隨後又有人補充:“快樂、幸福、健康、有事業,有好家庭,一生平安順利。”

美好的希望在不斷地升級,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是要求和命令,到底發生了什麼?家長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我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美國教師在中國某醫學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被困的小魚盡管近在海邊,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小魚就會幹涸而死。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窪裏撿起小魚,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這個故事恰好對應了泰戈爾的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

因此,教育首先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讓學生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

其次,塑造和調整孩子的行為。孩子不會很主動地做父母想讓他們做的所有事情。作為獨立個體的人,他們有自己的需求。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哭、不耐煩和煩躁是他們唯一能用的吸引父母來滿足他們需要的方式,如食物、幹的尿布、擁抱的需要。當孩子的年齡增長了,他們的技能也提高,他們就有了更積極的方式來獲得他們的需求,如與他人合作,自己獨立做事。父母就要不斷有新的行為和策略來應對孩子們的變化。

我們本就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不管世界如何變化,都不要忘了教育的目標,這是我們唯一能把控的。

2.你的寬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2007年,日本作家三浦展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階層是會遺傳的:不要讓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會》。這掀起千百萬人討論的熱潮,令千萬父母和教育專家關注、討論、困惑,當財富被壟斷,窮爸爸越來越多,麵對父母的“無知化”,你的孩子有機會“翻身”嗎?

教師從事教育要有教師資格證,但家長教育孩子卻不用家長資格證。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的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