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教育孩子,還是提升自己(1)(3 / 3)

父母過分嗬護孩子,生怕孩子出現意外而過多地限製孩子的行動。他們這樣做,是出於愛護孩子的本能,但更是出於自己對分離的恐懼,和自己孩子的依戀使她不能忍受與孩子的片刻分離。這樣兒童長大以後易形成回避型人格。

三、自我的形成期(3~7歲):主動與罪惡感這時的孩子開始體驗到了一個新的現實世界,他想要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要知道周圍世界的關係究是怎樣的。他開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曆程。為此,他必須完成兩件事情。

1.對自我的確定:他必須在自己的內心裏建立起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定、持續的他人形象。確定對自己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2.能力的確定:孩子在確定自我的同時,通常從4歲開始,試圖確定自己對外界世界的影響,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範圍和極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成功的程度取決於他們的自我評價。

四、潛伏期(6歲~11歲或12歲):勤奮與自卑這一段時間,孩子開始學習一些將來要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技術與知識。過去自由的探索與好奇心,過渡到現在學習規矩、規定與法律,在行為上有限製的意識與改變。此期間異常重要,否則,自我價值感、對自我能力的肯定會非常低,自己常常會看扁自己。

五、混亂期(12歲~18歲):認同與認同混淆這個階段從青春期開始至青年期,在這期間,自我認同一定要發展,否則就會麵對角色不清與認同混淆的危險。在精神方麵,他們開始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同時也想明白人生的意義,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有何價值?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與他們一起去探索、追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成為他們的朋友。

4.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發誓,不要像媽媽那樣,對孩子苛刻、嚴厲,對別人友善、討好。我努力地做著與媽媽不一樣的行為,寬容、嗬護。當我有孩子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我驚訝地發現,我與母親一模一樣,行為、動作、說話,連長相都相似,不想與媽媽一樣,所以就排斥某個行為,卻反而強化了這個行為。極其苦惱的我陷入沉思。

一天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在烹調前拿了把刀,麻利地把魚頭和魚尾全部割下來,才放進鍋裏煎。我好奇地問:“為什麼要把這些割下來呢?”“呃,這個我也不知道。我媽就是這樣做的。”

我開玩笑地說:“你媽是不是跟你外婆學的?”朋友稍微一愣答道:“有可能。”看來朋友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過了幾天,我與朋友討論習慣對人的影響,突然想起之前朋友說的話“你上次說的做魚現象,我問過我媽,媽說是跟外婆學的。

我又問了外婆,外婆說那時候我們家的條件太差了,鍋太小,裝不下整條魚,所以才剁開的。”

連做飯的習慣都模仿,且這個習慣不會因為外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那麼在人際互動中,在與父母十幾年的朝夕相處中,我們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行為模式,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把我們認為對自己不好的行為意識壓抑到潛意識裏,例如,把苛刻、嚴厲壓到潛意識裏,外表表現寬容、友善,但是在對待孩子的所謂錯誤問題上,極其較真,不給其改正的機會。這是在恐嚇式教育下出現的情況,隻是給孩子知識、技能、方法和競爭意識,把他變成一個戰士。成為戰士的生命是苦的,想想他一生將要有多少次戰役和戰鬥?

生命不需要戰爭,任何戰爭都是不必須的。教育你的小孩冷靜、柔和與愛,教育你的小孩智慧地看待事物的方式,教育你的小孩無須用戰鬥的方法取得勝利,讓他學到不戰而勝的智慧。

寫到這裏,不是讓我們失望,而是希望曾經受原生家庭影響、現在又長大的人,能有勇氣負起責任,能有方法阻斷原生家庭模式繼續對下一代的影響。

首先要了解我們在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必須依賴別人,認知發展也不完善。出於生存的本能,會主動去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父母的生活模式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無意識的行為模式影響成年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