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教育孩子,還是提升自己(1)(2 / 3)

《家庭係統排列》講媽媽影響孩子未來是否成功,爸爸則影響孩子的人格塑造,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是否幸福。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學習如何做父母。

在講一大堆的“道理”之前,在教一大堆的“應該”之前,我先分享一個叫“魚缸法則”的故事。

某公司辦公室門口擺著一個漂亮的魚缸,魚缸裏有十幾條產自熱帶的雜交魚,它們長約三寸,脊背一片紅色,頭尤其大,長得很漂亮。小魚們一直在魚缸中開心地遊戲著,它們時而遊玩,時而小憩。每個來公司的人都會因為這些美麗的魚而駐足停留。兩年過去了,小魚們的“個頭”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舊三寸長,在小小的魚缸裏遊刃有餘地遊來遊去。

這一天,公司總裁的頑皮兒子來找父親,看到這些長相奇特的小魚很好奇,於是非常興奮地試圖去抓出一隻來。慌亂中,魚缸被他推倒在地碎了,魚缸裏的水四處橫流,十幾條熱帶魚可憐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殘喘。

辦公室的人急忙把它們揀起來,但是魚缸碎了,人們四處張望,發現隻有院子中的噴泉池可以暫作它們的容身之地。於是,人們把那十幾條魚放進了噴泉池。

兩個月後,一個新的魚缸被抬了回來。人們紛紛跑到噴泉邊撈那些漂亮的小魚。十幾條魚都被撈起來了,但令他們驚訝的是,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長瘋長到了一尺。

對於魚的突然長大,人們七嘴八舌,眾說紛紜。有的說可能是因為噴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於魚的生長;有的說噴泉裏可能含有某種礦物質,是它促進了魚的生長;也有的說那些魚可能是吃了什麼特殊的食物。但無論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魚,三寸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熱帶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魚可以長到一尺。後來人們把這種給魚更大的空間而帶來更快成長的現象稱為“魚缸法則”。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要想孩子健康強壯地成長,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開拓自己的心理空間,給孩子越來越多的自由讓他們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不讓他們拘泥於小小的魚缸裏。

願你的孩子早日走出“魚缸”,回歸大海,學會自己的生存方式。

重要的是,父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必須擁有“富人”的思想和觀念,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讓孩子自己去經曆各種各樣的生活,豐富他的人生,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讓他們具有“富人”的思想和能力,將來才會有富人的生活。強製性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自己的心理需要,讓孩子聽話服從,秉持著“小巷思維”使孩子越來越僵化,把孩子培養到“貧人”的隊伍裏去了。

可以這麼說,家長的寬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3.你應該知道的心理發展

中國民間早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這與西方近代心理學的發展理論驚人得相似。了解這個發展的過程,可以幫助家長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們成長。這裏的介紹很籠統和簡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兒童心理學》。

一、依戀期:(0~18個月):信任與不信任在這段時間,母親的照顧與關愛是異常重要的。嬰兒體驗到他被母親常規性與固定性地照顧著,他會感受到一種穩定的、安全的、可預測的舒適,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基本需要會被滿足,因而產生對他人的信任。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即造成了嬰兒的心理傷害——對遺棄的恐懼和對拒絕的恐懼。

當被遺棄時,嬰兒不能建立穩定的安全感,並形成對母親愛和恨並存的矛盾情感,對親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成人後當他們感到自己被重要他人忽視的時候,便會感到被遺棄,就會憤怒,就會恐懼。

這樣的孩子常常被認為是好孩子、乖孩子,媽媽為孩子早早就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而感到驕傲。但是婚姻生活裏有痛苦在等著他,每次對依戀的渴望和要求都會導致心理上的痛苦,害怕與他人接觸,其目的隻是為了回避由親密帶來的痛苦。

二、探索期(分離期)(18個月~3歲):獨立自主與羞恥懷疑當孩子的生存環境穩定後,開始要離開母親的嗬護去探索他的周圍空間了,這時候的孩子一方麵需要嚐試著越來越多地離開母親身邊,從而證實自己日益增長的獨立性,另一方麵,他們心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失去母親嗬護的不安全,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證實安全感。這個矛盾的心理形成對控製的恐懼和對失去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