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愛男人,還是愛自己(7)(1 / 2)

奧修說:婚姻是一個很大的教導,它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依賴並不是愛,依賴意味著衝突、憤怒、恨、嫉妒、占有、和控製。一個人必須學習不去依賴而成為獨立的,但要達到這樣,需要進入很深的修行。當自己生氣時,問問自己:什麼沒有滿足自己?我想從他(她)身上得到什麼?當不需要別人時,那個依賴就消失了。一旦你不需要別人,你就可以享受到寧靜與從容。

覺察自己在要求伴侶時,問問自己在害怕什麼?為什麼會覺得受傷?麵對身體、心靈的痛苦,你痛苦不是因為伴侶做錯了什麼,那是他的事,除非你身上有傷口,否則不論他撒鹽、灑水還是動刀,你都不會受任何影響。經營關係永遠應該在自己的身上著力,要別人為你負責,等於是在“求人”,你成了奴隸,這樣遲早會被牽著鼻子走。要想成為主人,一個人必須了解到:“不論什麼事發生在我身上,我都必須無條件地完全負責。”在剛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沮喪,因為你無法再在別人身上找答案,但是如果你能堅持下去,繼續“向內求”,把指向別人的手轉過來指向自己,問問自己:是伴侶對你失去熱情,還是自己覺得婚姻乏味,自己這個人很乏味。把對別人的要求轉成對自己的要求,很快你就能活出自己。

伴侶是最可貴的鏡子,你可以借此找出你反應背後隱藏著什麼,你或許會發現長久以來一直攜帶著的某些創傷和內心深處的陰影,那也許是你童年和年輕時的一段傷痛,在婚姻中你可以去麵對那個傷痛,那正是自我認識和自我覺察的最佳機會。遺憾的是,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被顯露”出來,因而一再否認和排斥那麵照出自己本然的鏡子,那是婚姻失合的原因。還好,既然結了婚,不能像換工作或與人拆夥那樣瀟灑地一走了之,彼此隻能努力“重修舊好”。就在這一次又一次“重修舊好”的過程中,兩個不合的人慢慢得以磨合。

與內在的自己相遇,了解自己的心是自己整個世界的核心。工作、婚姻、家庭或教育小孩等,都隻不過是為認識和了解這顆心提供的途徑而已。婚姻是心的一件內衣,人們希望它既合適貼身,又柔軟溫暖。但是當不能了解這問題的本質時,這希望隻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它才是你時刻應該結合的對象。一個不和自己內心在一起的人,是無法真正和另一個人在一起的。隻有當你時刻和內在的自己結合,真正的你才能和另一個人結合。否則,你隻是戴著麵具嫁給了他。

一個人如果內外合一了,無論他(她)和誰結婚,他(她)的婚姻都是穩不可破的。因為,和內心合一的人自己形成一個穩定的婚姻軌道,他(她)所遇到的某人隻是軌道上的一點。

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愛他人。如果你和內心的自己過得快樂幸福,那麼,你和你選擇的任何人過日子都沒問題。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顯化,當你的內心幸福快樂了,你的婚姻一定快樂幸福。

20.不斷增進你的親密感

一方麵,我們渴望脫下麵具,根據內心真實的渴望坦率地生活。我們渴望真誠、自由、友愛和聯結。另一方麵,脫下那些麵具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特別在今天的社會,各種“壓力”山大,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家庭成員住在一起,各自“煲著”手機,彼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夫妻一起參加社交活動的機會,隻有在假期才有可能。要有好的婚姻關係,並在其中體驗到親密,還要有必要的技巧。

鼓勵配偶說出感受。把心中的感受講出來對人有幫助,因為人的感受必須借著言詞表達出來之後,才能夠被了解與接納,對說話的人產生放鬆效果。當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壓力時,最好的紓解方法之一就是找人傾訴,特別是女人。男人卻愛獨自承擔,自己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