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斯沃思(Ainsworth)設計的“陌生情境”實驗,是研究兒童分離焦慮、陌生焦慮的經典實驗。將兒童的依戀分為安全型依戀、抗拒型依戀、矛盾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四類。
一般來說,安全型是相對來說較好的類型,不難理解,當一個人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時,他才會有能量去探索周圍以及正常地和他人交往。安全型的人會對幼時經曆以及和父母的關係有更正麵的評價,他們的回憶多半是父母的陪伴或者有趣的事情,並在講述時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喜悅和欣賞之情。成年後他們和自己的愛人在一起時也會表現適度,不那麼黏,但很體貼,和這樣的伴侶在一起是踏實和溫暖的。
抗拒型的人通常比較冷靜、淡漠,拒絕承認小時候的事情對現在會有影響,甚至有人會說,“小時候的事我全都不記得了”。他們的童年回憶多為自己獨自在做什麼事情,很少和父母有互動,非常強調獨立性。成年後他們更希望有獨立特質的伴侶,如果女朋友太黏人,他們常常會不知所措。生活中如果這種男人很帥,通常會被形容為“很man”,如果不帥,那麼就是悶騷型的男人。
矛盾型的人對待回憶的態度是混亂的,這類人常常有種不確定感,不知道自己是幸福還是不幸,他們不太會表達情感,表麵上挺冷淡但是內心又十分脆弱敏感,多半是壓抑的表現。這類男人的回憶並不悲慘,甚至常常看上去還挺美好,但伴隨美好的總有一些小的不愉快,比如他會記得和媽媽一起去公園玩,結果從秋千上摔下來,或者爸爸讓他背唐詩,他背不出來,他爸爸很失望等。這類男人的一個好處就是他不太會輕易離開你,因為他實際上非常需要感情支撐。
還有焦慮型,這類男人比較少見,一個患得患失的男人大概誰也不想看見。焦慮型通常是小時候特別黏人的那類孩子,媽媽隻要不在眼前就放聲大哭,內心缺乏安全感,對待父母的態度是比較依賴的。當這類男人長大後不得不獨立麵對人生的時候,問題就會接踵而至,他們通常唯唯諾諾,思前想後,很難作決定,這類男人通常被稱為“小男人”,需要搭配強勢的女朋友。
總體來看,安全型固然是上乘之選,但其他類型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兩情相悅之事,難得的是“適合”。如果兩個抗拒型的人在一起,也許會因為彼此欣賞而更幸福;遇到矛盾類型的男人,隻要知道他的心結在哪裏,可能就會發現一個不可多得的好男人。另外,判斷依戀類型也不能太過絕對,可以先從了解的人入手,反複練習與核實,再應用於實踐。
現在開始放棄那些“你到底愛不愛我”“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女孩”之類的問題吧,你隻要微微含笑——“親愛的,能跟我講講你小時候的事嗎?”
14.痛苦是以為愛失落
我母親年輕的時候非常辛苦,所以總是滿腹牢騷,很多負麵能量,雖然在信佛後有很大的改變,但有時還是把過去那些欺負她的人和讓她委屈的事拿出來訴苦。開始的時候,我不理解,聽母親訴苦的時候,很是生氣,就抱怨母親:“沒事找事,翻出這些陳年往事讓自己不開心。”聽到我抱怨,母親不吭聲了,但我卻有一些內疚,並自責說:“你又跟媽媽吵架了,不孝順,她不就是說說嗎?”
有一天打坐的時候,我問自己:“抱怨母親的目的是什麼?”
突然明白了,我是想要母親開心,這樣我也會開心,為了我的心理需要。那麼母親的抱怨呢?她是要我的理解和對她的愛嗎?是的,她在要孩子們理解她、需要她。一種深深的感動升起,我似乎看到母親內心那深深的恐懼和不安,同時也似乎看到母親用訴苦的方法與孩子們聯結的心意。這一刻,對母親的抱怨化成對母親的愛,不由含著眼淚說:“媽媽,對不起,我不理解你,我很愛你,期望你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媽媽,我忘了你也是一個不完美的人,請你原諒我。”此後,我聽到母親的抱怨少了很多很多。
這一次的打坐,我參透一個道理:痛苦是以為愛失落,要拚命地找回那記憶中的愛,結果卻以失敗告終。這完全符合佛教中的八大苦之一:求不得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