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愛男人,還是愛自己(3)(2 / 3)

在內心裏,雙方都感受到同樣的痛。但兩人采取了對立的立場,於是正方似乎對什麼事都沒有感覺,而反方則是對每件事都反應過度。兩個人都不會感受到痛苦之下隱藏著的愛。

家是療愈傷痛的地方,以促成兩個人共同發現真愛。

9.內在的關係模式

所謂的內在關係模式,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

這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更詳細的說法是,我們童年時和重要親人的關係互動,都會被我們內化到內心深處,成為我們的內在背景。長大後,我們肩扛著內在背景在婚姻、社會中進行人際互動,我們的一生,便是將這些內在背景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上的一生。

這個背景關係模式,大致有四種:“我行,你也行”;“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

我們整日都背負著或大或小的背景,其中大部分我們意識不到,但它們卻影響著我們的各種行為。這對我們來說很難理解和接受,在此我們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兩個人的手掌相對接觸,A方說任何想做的事情,B方都說不行;然後交換,A方說任何想做的事情,B方都說行。時間是5分鍾,是不是能感覺到內心的感受自信、喜悅、控製、沮喪、自卑、討好、絕望呢?

這裏沉睡著被你的意識驅逐出去或從來不曾意識到的一切。所有你的家庭所不允許的,很久以前你就知道是沒有價值、不受歡迎的;所有曾令你痛苦,讓你寧可將其壓抑下去或幹脆忘記的;所有你從沒理解過、接受過並且以為從中得到解脫的,都被擠壓到內在的深處。

一些難能可貴的品質,從前很自然地屬於你,而現在,因為沒有空間被擠壓,轉變成了不為人知的惡劣部分。沉睡至今的活力和興趣,被禁止的欲望和本能將會在此轉化為攻擊、羞恥、貪欲和仇恨。最終我們會因此而譴責自己,因為我們已忘卻,它們在轉化之前原本是一些優秀的個性特征。

我們所擁有的這些自然屬性,如同被關在籠子裏的貓科動物,它們原本風度翩翩、充滿力量且動作靈活,活躍在大自然中,與整個環境和諧相處。而人類剝奪了屬於它們的自然環境和自由,把它們塞進籠子裏,把它們看成難以捉摸、具有攻擊性的危險動物。同樣,所有我們今天認為危險的、我們的意識不再願意感知的一切,所有我們從前被看作是一個“壞孩子”不予重視的渴望,所有我們今天認為不適當的,該遭到譴責的,經過種種擠壓,都被我們封鎖在了內心。

找伴侶,如同在碗堆裏找上乘的碗,內心怎樣,遇到的人就會是怎樣的。

有一個年輕人去買碗,到店裏他順手拿起一隻碗,然後依次與其他碗輕輕碰擊,碗與碗之間立即發出沉悶、渾濁的聲響,他失望地搖搖頭,然後去試下一隻碗……他幾乎挑遍了店裏所有的碗,竟然沒有一隻滿意的,就連老板捧出的自認為是店裏碗中精品也被他搖著頭失望地放回去了。

老板很是納悶,問他總是拿手中的這隻碗去碰別的碗是什麼意思?他得意地告訴老板,這是一位長者告訴他挑碗的訣竅,當一隻碗與另一隻碗輕輕碰撞時,發出清脆、悅耳聲響的一定是隻好碗。

老板恍然大悟,拿起一隻碗遞給他,笑著說:“小夥子,你拿這隻碗去試試,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儀的碗。”

他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奇怪,他手裏拿著的每一隻碗都在輕輕的碰撞下發出清脆的聲響,他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驚問其詳。

老板笑著說,道理很簡單,你剛才拿來試碗的那隻碗本身就是一個次品,你用它試碗那聲必然渾濁,你想得到一隻好碗,首先要保證自己拿的那隻也是隻好碗。

就像一隻碗與另一隻碗的碰撞一樣,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誠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自己帶著猜忌、懷疑、傲慢、沮喪、自卑、討好、絕望之心與人相處,就難免得到別人的猜忌、懷疑、拒絕。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前提條件是你應該與人為善。你付出了真誠就會得到相應的信任,你獻出愛心就會得到相應的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隻碗,療愈裂縫,然後微笑著迎接另一隻碗的碰撞,並發出你清脆、爽朗的笑聲。

10.幸福的概念,是否已經變了式

關於幸福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對幸福的追求也不相同,很多人認為擁有一棟新房子、一部好車、在工作上升職,或是孩子有出息等就可以使我們幸福,可是許多人在得到這種幸福後,迷失了,不知道還要什麼。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以上的幸福隻是一種短暫的、整體的幸福感中的一部分。當感情生活失敗、失業,或是我們對教育、對環境失望時,就很快進入負麵的情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