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愛男人,還是愛自己(3)(1 / 3)

每當伴侶在一起,都會體驗到他們的愛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一旦接受這些局限,看到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期待,親密關係就能以一種實際、持續的方式運作。此外,當各人解決跟自己原生家庭相關的問題,他們在關係中跟對方自由聯結的能力就會更好,他們的愛會更成熟。

當關係中的伴侶雙方都活在夢中,也許會、也許不會有問題。

但是如果其中一方在做夢,而另一方變得警覺、有意識,那麼就肯定會有問題了。如果他們繼續在一起,會有兩種可能:一方受另一方改變的啟發,也想讓自己成長,或是比較成熟的那方開始倒車、妥協。如果太害怕分開,第二種情形可能就比較容易發生。然而,真正的成熟意味著不害怕分離,準備好獨自一個人開始內省。

8.家是愛的港灣嗎

參加基督徒的婚禮,常常被神父念出的誓詞感動。“你願真心誠意與××結為夫婦,與他(她)一生一世敬虔度日;無論安樂困苦、富貴貧窮、或順或逆、或健康或病弱,你都尊重他(她)、幫助他(她)、關懷他(她)、一心愛他(她),終身忠誠地與他(她)共建基督化的家庭,榮神益人。你願意嗎?”其中的愛、忠誠、心靈的聯結、為了愛而自願地付出都讓人感動。

可是,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本因以“情”愛家,卻變成以“理”管家。當想要更好、更優秀的小我意識作主導時,夫婦便開始據理力爭,表麵上把對方當成了對手或是辯手,實際上是把對方當成了敵人,把家庭當成了戰場,要贏、要勝利、要聽我的意識浮現出來,內心失去了寧靜和愛,令婚姻蒙上了陰影。

有人說,世上有三種人可以不講理:一是瘋子,二是嬰兒,三是情人。

情人為什麼不講理?因為是情人嘛,在浪漫期,幻象排擠著現實,都想表現出很有愛的樣子,還有未被確定的關係,男人願容忍女人的不講理,女人也都願意沉浸在夢裏,用溫柔或是用賭氣、吵鬧,來試探對方的底線,當達到雙方的標準時皆大歡喜,戀愛繼續。可是,女友一旦成為妻子,男人轉換成丈夫,在家庭的這個主戰場上,真正的“索愛”爭奪拉開大幕。

有一位中年職業婦女,在公司裏當主管。平時待人謙和,處理公事有理有條,對待親朋好友細膩周到。可是在家裏,會莫名其妙地和丈夫慪氣。剛開始,丈夫很不理解,跟她說:“你是這麼明理的人,怎麼偏偏跟我在一起會這麼不講理呢?”她想了一想,回答說:

“我隻能跟你發脾氣,跟別人發脾氣,誰理我呀?”聽起來是蠻不講理的話,但從妻子的口裏說出來卻很自然,表明了妻子發脾氣是在要愛、要關心,又不明說“我需要愛”。而丈夫不明白、看不懂、給不出,隻能說妻子不講理。

有位妻子說了一件婚姻中的故事:那是個秋日微涼的黃昏,她剛跟丈夫慪過氣,一頭濕淋淋的亂發披散,站在陽台上,任涼風吹著故意引起丈夫的關愛。果然,丈夫拿著吹風機走過來,對她說:“好了,壞女孩!快把頭發吹幹。”等到她一頭濕氣漸漸散盡時,丈夫有感而發地說:“幾十年後的某個黃昏,你一個人獨坐的時候,或許會忽然想起眼前的這一刻,而我那時候說不定已離你而去了。”聽了這話。她說:“刹那間體會到丈夫心中那份疼惜的心情。”想要被人重視,為什麼就不能自己疼惜自己呢?

在工作坊中,我常問:最長久的人際關係是什麼?回答最多的說是親子關係,隻有幾個人說是夫妻關係,因為他要與我相伴到老,比親子關係長多了。可是我說:最長久的是與我自己,從出生到死去。伴侶關係是為了引出我們已有的最好或最糟的特質而存在的。如果我們否認這兩者中任何一個,就無法了解自己。所有的心靈之路,都是以了解“我是誰”為目的的。

為什麼我們輕易把家當戰場呢?那是因為,我認為自己不夠好,我以為我需要的愛在別人的身上,為了得到我需要的愛,我慢慢發展出一套慣常的行為模式:

1.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2.權力競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3.報複心理(你傷害了我,我也要傷害你!);4.自我放棄(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兒也不重要)。

對真愛的渴望越強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造成的痛苦就越深重,為了逃避失落和痛苦,我們會選擇一個親近的對象(密友、情人、夥伴),可以讓存在已久的需求得到滿足。結果是: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曾經感到不被愛的傷痛又開始浮現。這樣的互動,往往會令雙方產生錯誤的認知,都認為是對方的行為造成了自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