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愛男人,還是愛自己(2)(3 / 3)

大多數人分不清楚冷漠和厭煩的不同,冷漠的人和世界沒有真實的接觸,處在能量低的狀態,缺乏興趣和關懷,不願投入,疏離是不願為關係而努力。相反,覺得厭煩的人則充滿能量,坐立不安,渴望改變。為自己厭煩的感覺負責,意味著承擔付諸行動的責任,主動進取、鼓起勇氣、發揮創造力。在關係中,向對方袒露厭煩的感覺是很重要的,因為分享問題就需要共同找出解決方法。重溫溝通模式會有幫助,強調各人擁有自己的感受,避免任何責備。

在親密關係中,厭煩有可能是隱藏對親密的害怕。

彼此分享感受能使人親密,而親密會產生親近感。親密是真正地了解對方,但了解不能產生親密感。人與人之間有可能彼此熟悉、了解,卻沒有任何親密感。敵人之間常常非常了解彼此,卻一點都不親近;同樣的,優秀的運動員很了解對手的動作和怪癖,戰場上的軍人也是如此,但完全沒有親近感。

所以,關係中的兩個人可能在同住一段時間後,非常了解對方,卻沒有彼此親近的感覺,因為他們沒有分享彼此的內在感受。

就一個完美的關係而言,較陰暗和負麵的感受必須擺上台麵,加以分享。在團體中有人做過一個試驗,分享自己的脆弱和陰暗麵更容易把彼此聯結起來,從而產生親密感。

7.承認個人的局限

男女關係的發展,經曆最初的浪漫階段,穿越權力爭奪階段後(不管關係破不破裂),都會進入內省階段。這可能會是個痛苦的過程,但也給人一種自由的愉悅體驗。家瑋是個三十幾歲的男人,他有一個女友,他來作谘詢的原因是,他對女友失望,女友變得不像他剛認識時那樣需要他,他感到失落。然而,在個案進行的過程中,家瑋發現自己在處理過往的沮喪,不是需要對方的需要,這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內在力量。他開始了解到,過去一直將對母親的需要投射在女友身上,當這樣的投射消失,他領悟到女友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他也有擁有自己生活的自由。

看克裏斯多福·孟的《親密關係》,有“被牆困住的生活”所具有的一些症狀的描述,不管是親密關係中,還是在工作、創造力和對自己的感覺等方麵。

·無聊;·精神、心理或生理上的疲倦,生病;·困惑或失去重心,對大部分事物都失去興趣,特別是對伴侶;·有放縱自己從事不需動腦的娛樂或追求感官享受的傾向,甚至成癮;·上癮的行為變本加厲;·過度地幻想或做白日夢;·令人沮喪的無價值感;·排斥伴侶或覺得被伴侶排斥;·外遇或三角關係,想逃離、放棄,或甚至想死;·沮喪,對生活失去熱情;·忙碌、你很忙或伴侶很忙,這樣能讓你們很自然地避免花時間在一起;·自我放逐,覺得不管怎麼做都不能改變什麼;·其中一方訴請離婚。

當時我看到這些症狀時,嚇了一跳,發現我的親密關係遇到了深切的失望、挫折和倦怠感,我用忙碌來避開停滯、死氣沉沉的感覺。盡管兩個人在社交場合,如工作或聚會時表現得和諧,但關起門來,就感到生活艱難和痛苦,我嚴重懷疑親密關係是不是走到了盡頭,同時又害怕彼此分離。為了挽救我的親密關係和我的生活,我開始思考幾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的心越來越遠?為什麼我老是想要自由,而且覺得自己很窒息呢?我該怎麼突破呢?

如果你現在身處與我同樣的情形,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響應的方式,必須重新去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對方照射到我什麼創傷?兩人一致性的共同基礎又在哪裏?也許這說法很難讓人相信,其實親密關係出現停滯狀態,意味著你的生活即將發生很大的變化,變得更好。我在親密關係、工作、友誼,以及自我成長等方麵,都度過了許多“穿越”的日子,我發現,要在“牆的陰影”下過多久,總是由一個選擇來決定。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有選擇權的:我可以留下來繼續受苦,或者溜之大吉。最後我了解到,其實不必逃離親密關係、辭職,或逃離讓我覺得受到阻礙的事物。有一條路可以“穿越”障礙,它是一個選擇,是在我身處兩難處境之外的另一條路——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