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愛男人,還是愛自己(2)(2 / 3)

我對這個夢中情人賦予了意義,與我心有靈犀,像母親般慈愛、溫柔,給我安全感,成熟、親切,像個大姐姐般善解人意,還要性感。簡單地說,他滿足了我情感上所有的欲望。但是,每當幻想和現實發生衝突時,我總十分困擾。每個吸引我的男人都擁有一項或兩項我夢中情人的特質,但很少具有三項以上的,符合所有特質的更是一個都沒有。有時候,他們一開口說話,便破壞了我對他們的想象。沒有一個我喜歡上的男人能和我的夢中情人一樣好,而我又太執著於夢中情人的形象,很快我就發現,這樣拖下去是不會有結果的,但我又無法降低標準,不能與比不上夢中情人的男人交往。於是我隻剩下了一個選擇,那就是選定一個最符合條件的候選人,然後進行改造計劃,讓他變得和我的夢中情人一樣。我會買書給他看,讓他變得善解人意;我會教他如何做一個親切的人;如果他的行為不夠文雅,我會時時地提醒:我一定要讓夢中情人成真,不計任何代價。

每個人都會經曆的改造過程,就這樣開始了。一旦找到有潛力滿足我們需求的候選人,我們就著手將他們塑造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隻要一點點的幫助,他們就可以變成讓我們快樂的人。我會想,這不隻是為我自己好,也是為他好。這種修飾或徹底改造伴侶的企圖,很快就會讓他走上反抗之路,誤解就此開始。

6.分享你的感受

昨天做廣播節目,聽眾問一問題:女友很愛在網上聊天,也不避諱他的存在,女友讓他看聊天記錄,不過是你在幹什麼,吃飯了什麼,有什麼好玩的之類的,沒有什麼隱晦和曖昧的東西。但聽眾還是覺得奇怪,喜歡與陌生人聊天是什麼心理?與我在一起為什麼還喜歡與人聊天,這又是為什麼?

這位聽眾有一種被忽視感,渴望與女友之間有一種親密感。要想建立深厚的親密感,就跟女友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釋放自己的能量,給對方機會了解自己。許多害怕分享感受的人,其實是害怕外顯的情緒,害怕情緒失控或害怕脆弱,擔心傷害對方。可是,我無法使他人受傷,因為隻有自己可以傷害自己。我更擔心的通常是她可能因為我的做法而不喜歡我、排斥我,可是如我不說出感受,她就更不了解我,我們就更不親密。

由於感受都存在內心,所以很難從外表看出來。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表達自己體驗到的內在氛圍:腸胃裏的緊繃感、胸口的壓迫感、喉嚨的窒息感、想離開的渴望等。討論並深入檢視這些感覺後,就能逐漸學會辨識感受。

在親密關係中,重要的是讓彼此知道感受的意義,以避免誤解。

更重要的是分享這些感受的原因,可以增進親密感和對彼此的了解。

人常常害怕向自己摯愛或依賴的人表達憤怒,因為害怕傷害對方。其實大多數憤怒都不是原發的,通常是對某種真實的經曆或想象的傷害所產生的反應,所以分享感受是安全的。剛開始學習表達憤怒時,安全方式包括用拳擊沙袋、打枕頭或床墊、撕碎舊電話簿或廣告目錄、捏麵包或砍木柴、把石頭丟入大海等。必須牢牢記住,表達憤怒時必須設定範圍和保障安全,並要強調分享憤怒(這是受鼓勵的)和發泄暴力(這是被禁止的)的差別。如果能注重彼此的安全和尊重,表達憤怒反而能在伴侶和家人中創造更深的認識、了解和親近。

嫉妒就像所有的感受一樣,是自己產生的,它的根源是早期童年的不安全感、害怕自己不夠好、擔心被遺棄。嫉妒時,會把對方看成比自己還重要,重心從內在轉移到別人身上。從正向的角度來看,這種投射是對他人的極大肯定;從負向的角度來看,傷害和嫉妒會被用來控製和占有別人。可以分享嫉妒時的受傷感覺,但不要求對方改變行為。如果對方對這些可怕的受傷感覺有敏銳、了解和接納的回應,就可以產生高度的親密和關懷,並療愈童年受到傷害、排斥的舊傷。

大部分人認為,不應該與人分享哀傷或受傷,應該讓愛我們的人快樂,而不是沮喪。這種態度通常是我們在孩童時期從父母那裏學來的,因為父母常會說:“不要哭,小心我讓你真的哭!”或“回你自己的房間!沒有人喜歡看你那張臭臉!”有受傷的感覺時,最好的慰藉就是自憐,可是這種自我紓解的方式常常被濫用成控製對方的方法,以達到目的。板著臉、撅嘴、發牢騷、抱怨都是這種過程的一部分。表達自憐而毫不控製對方,才具有療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