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愛男人,還是愛自己(2)(1 / 3)

在被控製者的眼裏,控製者看上去非常有力量:自信、專橫,讓被控製者感到無所適從。實際上,控製者本人經常感覺自己無能為力。控製者說,當聽到這樣一個請求,“請不要這樣對我說話”,控製者常常感到被攻擊,會說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話“你正在試圖控製我。”或者說“搞不懂你為什麼要和我爭吵。”

控製者不清楚控製關係的存在,更沒有意識到控製是源於內心對分離的恐懼,已被確認的控製特征就是害怕分離,對分離的跡象非常敏感並會立即作出反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控製者沒有認識到,他們對控製關係的依賴。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和外部世界等同在一起,並且內化了這種聯係,如果關係破裂就好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就好像失去了使這個世界和自己變得真實的依靠,因此他將對任何威脅到現存關係的事物小心戒備。

夫妻之間的親昵行為可以切斷控製關係,親昵行為是夫妻雙方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麵。控製者害怕這種親昵行為,因為,親昵行為要求傾聽並理解對方,了解他或她到底是誰。

打破控製關係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項簡單的任務,對長期被控製者來說,達到自主、自由卻是非常困難的。發展與內在聯係的自由,當感到被控製時,說出“什麼?”“你說什麼?”來幫助控製者打破控製關係,而不是說“我不是那麼想的”或“我不是那個意思”等來為自己辯解。被控製者還需要放棄得到別人的關注與理解的妄念,警惕對自己精神邊界的侵犯。當以開放的心態去體驗我們的感覺、直覺和知覺時,就能認出幻覺,並以此擺脫幻覺的影響。

當控製者正視自己的恐懼和感覺,就能夠開始與自己的內心進行溝通,此時,控製者明白了自己的體驗,清楚自己的感受、知覺、直覺,能夠對它們進行評估,並將其融合在一起超越限製,過真正的自在生活。

5.愛情中的爭吵

兩個人相愛的時候,大家對事情的看法幾乎是一致的。因為看法一致,所以我們更加珍惜對方,更加覺得這段愛情是不可多得的。

然而,當兩個人經曆了絢麗的浪漫期之後,開始進入權力爭奪的幻滅期。以前,當他說:“我覺得這件事情……”你會點頭同意,說:“對呀,我也這樣認為。”現在,當他說:“我覺得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會搖頭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老公憤怒道:“你就愛與我唱反調。”

與朋友分享婚姻生活,幾乎都有同樣的迷惑:當年怎麼會找他呢?

縱觀人類婚姻史,你會發現,直到最近這幾百年,才有許多人得到自己選擇伴侶的自由。不過直至今日,世界上還有些地方的婚姻不是自由戀愛的產物,而是奉父母之命,原因不外乎社會地位、現實或經濟等因素。那麼,有自由選擇權的幸福的人們,又是怎麼選擇伴侶的呢?一見鍾情、化學作用,還有因為寂寞,有些人是愛上漂亮的臉蛋,有些人則是想找個善良體貼的人,安定下來。有個朋友對我說,她與老公結婚,是因為她知道他絕不會欺騙她。我的另一位女友告訴我她結婚隻是為了逃離她的父親。看樣子,每個人“戀愛”的原因各不相同。

然而,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麼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等。

這是十分自然的,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若要求別人來滿足我的心理需要,例如快樂、安全、自尊,或其他的許多事物,那正如孩提時代你希望媽媽或爸爸來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珍·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有關孩童正麵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在孩子們努力尋求歸屬感時,他們很快就了解到,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並永遠被愛的最好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完美,有特殊的價值。這樣父母就絕不拋棄和嫌棄我們,即使我們有錯也永遠支持我們,而且永遠覺得我們很了不起。於是,長大後我們帶著所有的情感、幻想和無數沒被滿足的需求,展開尋覓之旅,希望找到一個永遠把我們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孤單、不被重視。我們很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缺乏關懷、溫暖和真情,從而感到絕望。這種感覺會使我們對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懷疑。為了彌補外在世界的不足,我們會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的世界,在心中描畫出一個夢中情人。在你找伴侶或是給別人介紹朋友的時候,有沒有聽朋友對你說過你想找什麼樣的,其實我們是在按自己夢中情人的形象在找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