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今生隻與自己談戀愛(6)(2 / 3)

回到本源,與愛聯結。愛上自己,不是自私,不是每日在那裏著急地表現,刻意地證明,那是沒有盡頭的疲憊,迷失的心靈怎麼可能找到喜悅?

19.活在當下

我的一個案主,麵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退步,很是無奈,常常感慨兒子小學時候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不讓人操心,說話時還帶著一臉的自豪,最後反問我一句:“老師,你說為什麼他就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呢?”

另一個案主,為了讓孩子積極學習,大講上高中會如何好,上大學後會如何的好,工作以後會如何的好,想讓孩子為理想奮鬥。

當孩子上高中後,發現與案主說的不一樣,有一種受騙的感覺,而與案主鬧起矛盾,案主很無奈,難道這樣不對嗎?

這兩位案主在思想上沒有對錯,問題出在,一個是在回憶過去,想要延續過去;另一個是想要擁有未來,對未來賦予了純理想的意義。想延續的停在了過去,想擁有的飛進了未來,這兩種都是活在幻想裏,沒有活在當下,沒有麵對真相,所以痛苦煩惱。

若想活在當下,我們必須更加關注我們的行為以及周遭的一切。必須要記住,我們周圍有成千上萬個理由讓我們分心,妨礙我們積極地活在當下,如此說來,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專注自己,去了解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以及我們存在的方式。

如同印度人所忠告的,我們周邊的一切都是幻象,是“幻境”。我們之所以把表象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世界,乃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任何真實的事物。羅伯特·厄爾·波頓強調說,我們必須對周邊環境多多加以關注,不能隻憑想象,不能讓想象把我們帶到過去的記憶或是虛幻的未來中。

有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號著。聽著痛苦的哀號聲,農夫著急無措。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它救出來,反正驢死了也得埋,不如把這口井填起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了下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麵。

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當時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先是很悲傷,完了,驢子被拋棄了;後是憤恨驢子被人落井下石;最後是感歎驢子的聰明。反觀自己,常常陷在自己的情緒裏,看不到自己的處境,更看不到事情的轉機。這個故事我給許多人講過,人們的心路與我大體相同,通常放棄了營救自己的機會。了解自己,對當下的事情重新詮釋,從過去的痛苦記憶中解放出來,才能獲得新生。

缺乏當下意識的生活會引發許多心理上的疾病,而這些疾病反過來也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如果我們一直活在過去的記憶中,為那些未能達成的事情而感覺挫敗,或是悔恨自己所犯的過錯,我們就是在製造心靈上的創傷和內在的瘀堵,而這遲早都會引發疾病。另外,如果我們依靠編織夢幻般的未來而活,那麼,這些故事最終也很有可能變成泡沫,並讓我們產生挫敗感。因此,唯一的途徑就是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享受目前的生活。

了解自己的基本方法是覺察。如果我們誠實地覺察自己,就會發現我們像機器人一樣生活著,在毫無覺知中度過每天的大部分時間,而結果是我們無法活在當下。

我們在行動和呼吸之時缺乏有意識的覺察,沒有覺察我們的行動,也沒有覺察呼吸對健康、對人際關係有多麼重要。我們總以為這些功能是自發進行的,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解。活在當下就是自然、放鬆又專注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