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自己的功課
星期一去給一群青少年上課,他們的年齡從12歲到17歲不等,整個教室彌漫著消極與無奈的氣氛,幾乎令我窒息,但我不知道原因。三天後去給這些孩子的家長上課時,我再次感受到相同的氣氛,因為那些孩子的父母們也是如此的消極與無奈。離開教室時,我的內心抑鬱得很,感到沮喪與不安。
我問自己這到底怎麼回事?後來我想到自己與媽媽的關係,才慢慢明白過來。
在我小的時候,立誌要當一名醫生,救治體弱多病的媽媽。那時,我並不清楚媽媽是在要愛,我以為媽媽的身體好了,我們就可以少幹活,得到母愛了。但是,我越努力,媽媽的病越不好,我也越沮喪,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我恨自己無能,更恨媽媽體弱多病,所以家裏時常充滿了壓抑、沮喪的氛圍,我自己也時常感到自卑與挫敗。後來我開始做心理輔導時,專門做家庭教育,因為我是過來人,我知道家庭的特點,隻要母親身體是健康的,孩子就沒有問題。但事實上,每次上課我都精疲力竭,因為班上的氣氛低沉得讓我提不起精神,而我又很想改變這種狀況,在改變與抗衡中,我消耗著自己的心神。可以推想,在那些學生家裏,他們的父母與他們之間的互動恐怕也是如此,因為改變與抗衡、消極與無奈的氣氛是會相互傳染的。
這種可怕的傳染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先想想看,當一個人看不起自己,責怪自己,甚至厭惡自己時,他在生活中會有什麼表現?依據我的觀察,他或是軟弱、無能、恐懼、控製欲強;或是自大、固執、愛唱反調;或是沒精打采、沮喪甚至自傷;或是三種形態的混合。當然每個人會有所不同,但其共同點是消極被動,這種消極被動的能量蠶食著人的心身。我們之所以有時候身心不舒服,是因為個人的意識太強烈了,自我的靶子、目標樹得太明顯,它容易收集我們周遭的人發出的信息。如果你修行比較好,周圍的人發過來的信息就穿透你而去,可能受得住。如果修行得不好,就承受不起。
能量(Energy)信息在人與人之間默默無形地傳達著,交換著。人的能量等級從(20)羞愧(Shame)到(700~1000)開悟(Enlightenment)有17個等級,第10能量級是(250)淡定(Neutrality),到達這個級別的能量都變得很活躍了。低於250的能級,意識是趨向於分裂和硬性的。到了淡定的能量級,你可以是靈活和無分別性地看待現實中的問題。到這個能量級,意味著對結果的超然,一個人不會再經驗到挫敗和恐懼。這是一個有安全感的能級。到了這個能級的人們,都是很容易與之相處的,而且讓人感到溫馨可靠。因為他們無意於爭端、競爭,這樣的人總是鎮定從容,他們不會去強迫別人做什麼。
關係的感染性其實不隻是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萬物之間亦是如此。再舉一例子,江本勝在其圖書《水知道答案》中揭示水分子在愛與溫柔的氣氛或環境下(不分國際),呈現美麗有規則的圖形,在詛咒和冷漠的環境中呈現醜陋的圖形。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與自己的關係也不脫離此原則,想想我們自己,當長期難過、情緒不良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很討厭自己、怨恨自己?有些人走到極端甚至會自殺。一般而言,人的關係有四種,在這四種關係中,第一種是人與自己的關係,第二種是人與親子的關係,第三種是人與伴侶的關係,第四種人與社會、生物、宇宙的關係。現在,地球大氣圈的臭氧層破了個大洞,南北極的冰山因溫室效應而漸漸消融,世界上洪水泛濫、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這反映了第四種關係。再看看第二、三種關係,因為彼此之間的不信任、不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時時發生,關係變得惡化。
而第二、三種關係的良好與否是建立在第一種關係之上的,也就是說人與自己的關係如何會影響與他人的關係。
在你沒有真正愛上自己之前,不要說你愛任何人。那是假的,那隻是你的需要,你需要人陪伴你、哄你、寵你,或者你依賴這種關係,但這都不是愛。因為,當你還沒有愛上自己之前,你無法真正地快樂、喜悅、幸福,你也就無法把快樂、喜悅和幸福給予別人。
說實話,我也是這種“無愛”之人,因為不愛自己,所以我在乎別人的看法、想法。常常認為自己不夠好,擔心別人不喜歡我,不覺中對別人有許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