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二(1 / 3)

博濟特氏非戶下人龍興之初,滿蒙各部貝勒、貝子、屯長、堡長率屬來歸者,編為佐領,仍使統之。其中固有族戚,亦有臣仆,自隸旗籍以來,各建勳業,故官爵恒有顯於部長子孫者也。博爾濟吉特一族,為元朝嫡派,俗傳博爾吉特氏、博濟特氏,皆為屬下人,此言甚不足信。考《八旗姓氏譜》,內列博爾濟吉特氏,為滿洲旗分內蒙古姓氏,是誠元人之後也,博濟特氏為滿洲舊姓,固是兩族,非一部之裔也。又《通誌。名臣傳》中所載:穆和林,正藍旗滿洲人,姓博濟特氏,世居烏魯特地方。其祖索諾木,原係烏魯特貝勒,率眾來歸,授為二等昂班章京世職。傳至穆赫林,襲祖職,晉三等伯,官至副都統議政大臣雲雲。是博濟特一族,不但非博爾濟吉特之屬下人,且其原為貝勒君長之孫,彼應自有其屑,何能更屬於人也。相習之誤,不可不知。此外如瓜爾佳氏、富察氏各姓散居於各部者,誤稱旁支為正族之屬下者,正複不少,閱《八旗姓氏族譜》,即可豁然。至各姓屬下源流,非於本旗舊冊中考核弗悉也。

按滿洲姓氏分住各處者,其姓氏之上,必冠以地名,如漢姓之係郡名也。凡其屬下人丁,同居一部,自必同一地名,安可以他部同姓之小族謬指為屬下耶。

公侯封號國初公、侯、伯皆無名號,僅分超等、一、二、三等名目。雍正元年諭曰:“本朝封王者,皆選用嘉美字樣,而公爵但分等第,未有封號字樣。朕意欲考其當日勳庸,錫以嘉名,追加為某公。”遵即恭擬欽定,錫以嘉名,曰:褒績公、忠達公、奉義公、超武公、雄勇公、果毅公、信勇公、建烈公、勇勤公、英誠公。乾隆十四年奉旨將侯爵、伯爵一律錫以美號,乃封有奉義侯、恭誠侯、順勤侯、順義侯、昭武侯、延恩侯、敦惠伯、翼烈伯、宣義伯、昭毅伯、威靖伯、襄勤伯、誠毅伯、昭信伯、懋烈伯、誠武伯、勤宣伯。

又鎮國公、輔國公,皆宗室恩封之通稱。承恩公、侯,從前亦有勳封,後定為後族推封之定名。其四字之誠嘉義勇公、誠謀英勇公、忠銳嘉勇公、武毅謀勇公,皆雍正年以後所封之爵,或建戎馬奇勳,或由公爵再得軍功,因而累加者也。

插戴八旗婚姻之禮,於訂婚後,迎娶先,諏吉行插戴禮。至日,預扶新人端坐於榻,夫家尊屬若姑嫜、諸母、諸嫂輩往之女家,以首飾、珠玉親手簪之。簪畢;夫家父兄、姻婭、親友,引新郎入內,拜其外舅、外姑,並依次拜見妻黨親屬,謂之放大定,又謂之放插戴。按《東京夢華錄》雲,若相媳婦,即男家親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釵子插冠中,謂之插釵子。是古人已有行之者也。

節錄《日知錄》科目故實進士之科,至本朝入仕,為最捷之徑。得之者誇耀傲睨,以為舍八比外無文章,舍進士外無人物;鄙之者摘疵索垢,視如土苴,皆失其正也。或曰:前明四等生員,謫為典史,猶以為辱,奈何今日生員,望升鬥如拾百級之難。此言不知從何而肇,聞之者亦莫敢以辯。蓋明季廩生,四等黜為典史,增生黜為民,或因典吏而誤為典史歟?否則豈有進士僅官推知、評博、中行,生員乃敢以一命為辱哉!宋季進士初授止於丞尉。唐進士試吏部不中,仍一布衣,求丞尉而不可得。方今海內板蕩,執政者宜急收羅英俊,以安王室,勿更泥於專用正途為言。要知劉表立學校,作雅樂,非不為美,史官何以譏之?譏其作不急而昧於時務也。學校猶不足重,況今之八比耶。因擇《日知錄》數則以證之。

一曰:生員,猶曰官員,有定額,故謂之員。明初諸生,無不廩食於學,《會典》言,洪武初,令在京府學六十人,在外府學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日拾廩膳,聽於民間選補,仍免其差徭二丁。其後以多才之地,許令增廣,以不過三人五人而已,踵而漸多。宣德年,定為之額,如廩生數。其後又有軍民子弟俊秀待補增廣之名,久之,乃號曰附學,遂無常額,而學校自此濫矣。按此,是每邑學額隻有此數,非每科即取此數也。

一曰: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庚子,詔歲貢生不中,其廩食五年者罰為吏;不及五年者遣還讀書,次年複不中者,雖未及五年亦罰為吏。成化四年五月,議準革去附學生員而不果。宣德三年三月,將生員公同考試,食廩膳七年以上學無成效者,罰充吏;六年以下者,追還所給廩米,黜為庶民。宣德四年,天下生員已三萬餘人,即有病其太濫者也,故有是令。

一曰:考《通典》舉人條例,四經出身,授繁縣尉判,進士與四經同資,是唐時進士初除不過縣尉。士之及第未便釋褐,尚有試吏部一關,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祿者。今則二甲猶為部屬,崇浮長惰,職此之繇,貴之太驟也。

一曰:今則遐陬下邑亦有生員百人,其中之惡劣者,一為諸生,即思把持上官,侵噬百姓,聚黨成群,投牒呼噪,崇禎之末,開門迎賊,縛官投偽,幾於魏博之牙軍,成都之突將矣。嗚呼!養士而不精,其效乃至如此。正統十四年六月,詔生員事犯黜退者,輕罪充吏;若犯奸盜、冒籍科舉、挾妓飲酒、居喪娶妻妾等罪者,南北直隸人,發國子監充膳夫,各布政司人,發鄰近儒學充齋膳夫。

一曰:《舊唐書》,武德至永徽,每年進士或至二十餘人,而秀才止一二人。玄宗禦撰《六典》言,凡貢舉人有博識高才、強學待問、無失俊選者,為秀才,通二經以上者為明經,明閑時務、精習一經者為進士。《張昌齡傳》,本州欲以秀才舉之,固辭,乃充進士貢舉及第。是則秀才之名,乃舉進士者不敢當,今以生員而冒呼秀才,何也?

一曰:明初洪武四年,以秀才丁士梅為蘇州知府、童權為揚州知府。十年十二月,以秀才徐尊生為翰林應奉。十五年八月,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二十年二月,以孝廉李德為應天府尹。此皆辟薦之名,非所施於科目之士。今俗謂生員為秀才,舉人為孝廉,皆非也。

一曰:舉人乃舉到之人,不若今人以舉人為一定之名也。進士乃諸科目中之一科,不若今人已登科而後謂之進士也。自本人言之,謂之舉進士;自朝廷言之,謂之舉人。不若今人以鄉試榜謂之舉人,會試榜謂之進士也。

一曰:下第舉人猶令入監讀書,三年許以省親,未有使之遊蕩人間者。正統十四年,節省京儲,始放回籍。其放肆無恥者,遂幹謁靡所不為,已見於成化十四年禮部之奏。至於末年,則挾製官長,武斷鄉曲,崇禎中乃命巡按禦史考察,已不可返矣。進士即舉人中之一科,其試於禮部者,人人皆可謂之進士。試畢放榜,其合格者,曰“賜進士及第”,後又廣為“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然後謂之登科。宋政和三年五月,臣僚言:陛下罷進士,立三舍之法,今賜承儀郎徐“賜進士出身”,於名實未正,乞改“賜同上舍出身”。從之。

一曰:唐製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之科,曰製舉,如姚崇下筆成章、張九齡道侔伊呂之類,見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謂之科目。今代止進士一科,則有科而無目矣,猶沿其名,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