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六(1 / 3)

庶吉士散館每科新進士,選若幹人為庶吉士,入館教習禁體文字,三年有成,量材授職。若遇恩科,則不待三年即行授職,蓋又有新科之吉士入館矣。授職之例,入選者,二甲進士授編修,三甲進士授檢討;不入選者,內用主事、中書,外用知縣(主事、中書皆序資於原科之前,知縣遇缺即選)。考國初散館之製,與今差異。康熙甲戌散館,授編檢者二十人(滿洲傅森、滿保、海寶三人,漢軍陳夢球、高其倬二人,前科進士查、史申義、閻錫爵、汪亻炎四人)。授科道者二人(吳甫生、江球),授部曹者二人(拉都立、林文英),授知縣者六人(張逸少,大學士玉書子。陳豫朋,戶部尚書廷敬子),隨旗行走一人(五哥,禮侍郎努黑子),丁醜科散館,庶吉士徐樹本(故大學士元文子)等二十五人,俱授翰林編檢,朱啟昆等六人,仍留館教習。其後散館,似此者甚多,不能備記也。

按國初沿明季之例,科道僅七品,是以庶吉士可以改授。今科道升為五品,乃編檢之曆階,非吉士之授職矣。

雍正癸卯館選五十六員,乙巳散館授編檢三十六員,用六部主事四員,中行評博九員,州縣二員,教職二員。傳臚張廷珩特旨授檢討,與一甲三人同入南書房。又補點帥念祖一員為庶吉士。另有記名十七員,問有情願入官學教習者否,令其自陳。又單記三十人,以知縣即用。五年丁未科,用庶常二十七人,以吏部主事即用五人,以六部額外主事用二十二人,以知縣即用四人,以知縣試用二十六人,以教職用五人。八年庚戌,一甲授職外,顧成天、胡宗緒二人,俱即授編修點庶常,外用額外主事五十九員,其餘分頭等四十二員,中等六十二員,次等九十八員,願就教者四十八員,不用者一員宋長城。

向例額外主事,三年期滿甄別,勤能者以主事選用,不及者以助教博士等官用。乾隆乙醜科,分部者五十餘人,及戊辰甄留者僅十之三,餘俱歸原班銓選。嗣是以後,不留者少。

督撫加銜故事,直省總督、巡撫命下日,吏部疏請應否加銜。近年必奉旨允準,幾成一定之製。總督例加兵部尚書、右都禦史,巡撫例加兵部侍郎、右副都禦史,河督、漕督兼銜,同於巡撫。考從前加銜,並無一定之製。總督有加侍郎,河督有加尚書,巡撫有不兼部銜、僅帶僉都禦史者。如康熙年禮部侍郎阿金,授江南江西總督,僅改兼兵部侍郎銜;同時於成龍任河督,乃兼兵部尚書銜。張鵬翮由兩江總督改督南河,亦兼兵部尚書銜;河道總督王新命加兵部右侍郎銜,均一河督,其加銜不同如此。又陝西巡撫、右副都禦史巴錫任巡撫時,無侍郎銜,及升任雲貴總督時始兼兵部右侍郎、副都禦史銜;所遺之陝撫,以戶部右侍郎博和補授,即改兼兵部右侍郎、副都禦史銜。是從前兼銜,皆不一定。

又從前督撫加侍郎銜者,皆為右侍郎。今則不分左右,概曰兵部侍郎。

按朝會班次,總督加尚書銜,始入從一品班末;巡撫加侍郎銜者,始入二品班末,否則巡撫僅入三品之班。

頒胙坤寧宮春秋大祭,例有王大臣進內吃肉,即古人餘之禮。凡在內廷行走之王大臣、額駙、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各官,皆得予。其不在內廷行走之滿漢尚書、八旗都統,雖列一品班位,每次僅召二三員胙,餘不及也。其年老及致仕王大臣,有拜胙於家者,實為殊禮,每次亦不過一二人。揆以齊桓公下拜受胙、孔子胙肉不至遂行之義,祭肉之重可知矣。

每日坤寧宮又有常祭之製,具特豚以薦。惟散秩大臣一二員,率侍衛入內餘,他官不入。

坤寧宮大祀,天子親率皇子諸臣於祭所,尚膳正布席,大臣進羹飯;後妃於宮中,女官如之。每晨常祭,天子均受胙於宮中。尚膳房查照記載,某宮應授某肉,皆有一定,不敢僭也。

八旗各族祭祀,祭日遍招親友於祭所,男於堂,女於室。祭肉不出祭所,不越宿。

按八旗滿州、蒙古、漢軍各族,曩在遼東散居各城堡,故祭祀之禮,稍有同異,後世因之,不敢更張。大率滿洲用豕,每祭或一日,或三日。其三日者,第一日祭肉不出門,第二日祭肉乃分胙於鄰裏親黨。蒙古用羊。漢軍亦用豕。八旗漢軍祭祀,從滿洲禮者十居一二,從漢人禮者十居七八。內務府漢姓人,多出遼金舊族,如滿洲禮者十居六七,如漢軍禮者十居三四耳。

又按八旗各族祭祀,徹俎後主人主婦先,後親朋始至,殆先主而後賓也。然古人三獻飲福,屍酢主人主婦及賓,是主先賓後而之禮,實合於義。

以西為上八旗祭祀,位設於西,蓋古人神道向右之義。勝國洪武初,司業宋濂上《孔子廟堂議》曰:“古者主人西向,幾筵在西也。漢章帝幸魯祠孔子,帝西向再拜。《開元禮》先聖東向,先師南向,三獻官西向,猶古意也。今襲開元廿七年之製,遷神南向,非神道向右之意”雲雲。按此說,八旗以西為上之禮,實合於古矣。

滿洲祀先不用炷香海內祭神祀先,多用炷香,或以沈檀為瓣香者有之。惟八旗祭祀,不用炷香,專有一種薰草,產於塞外,俗呼為達子香,質如二月新蒿,臭味清妙而不濃鬱。蓋古之芮蕭薰薌,用以通乎神明者也。

按炷香始於釋教,檀香始於西域、西洋,皆非古製也。

簡差異數明宣德癸醜會試,值致仕大學士黃維謝恩至京,即用為主考,一時榮之。本朝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會試,阮文達(元)時以雲貴總督入覲,即用為總裁官;又前大學士降禮部尚書鬆文清(筠)休致數年,後特簡崇文門監督,皆異數也。

又鹹豐元年,恭修宣宗成皇帝實錄開館,因通達蒙古文字人員甚罕,特起用休致湖南寶慶府知府音德布為蒙古提調官。

名刺宛平王大宗伯(崇簡)言:昔見先輩往來名刺,親戚寫眷,世交寫通家,同年子弟寫年家,無濫用者。自明末尚聲氣,遠在千裏,曾無半麵,稱社稱盟,相沿可笑。今則改而為同學。近且無論有無科第,概寫年家,略不知慚雲雲。此康熙年中事。今又二百年,風氣益變,全無前稱。親戚稱姻,世交稱世,同年隻稱年愚弟,而去家字。老師與門生稱通家生,亦稱同學弟。若子侄之師,則互稱通家弟。同門友稱門愚弟。督撫與司道名刺稱愚弟,與府廳稱寅愚弟,與州縣稱寅弟,與下僚稱年家眷弟(道光初年,總督與州縣,亦有稱年家眷弟)。州縣與生監、鹽當等商人,亦稱年家眷弟。康熙年,範忠貞官浙撫閩督時,於耿藩為長親,猶自稱眷生,耿稱眷晚。今無比稱久矣,惟鄉民仍有眷生眷弟之稱,士大夫轉以為笑柄。又近日來往書劄,有稱如弟如兄,且有如小兄如小弟之稱,更為新異。餘友某君素喜詼諧,一日正色對餘曰:“前見如兄之稱,不解是何姻婭,今始知乃其如嫂之夫也。”一座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