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袁氏兄弟窩裏鬥的真實寫照。
更值得一提的是,袁譚、袁尚兄弟不僅遺傳了乃父乃叔的“優良”基因,還把乃父乃叔窩裏鬥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與袁紹、袁術兄弟一樣,袁譚、袁尚兄弟在袁紹死後所爭奪的,仍然是假想的、潛在的權位和利益。
袁紹死後,即使兄弟同心聯手,冀州也岌岌可危,家族也朝不保夕,不知他們玩命爭的到底是什麼。除了肥皂泡,不知還有什麼可爭?
幫助袁氏兄弟窩裏鬥的,是公孫瓚和劉表。
⒊北方的狼和南方的豬
北方的狼
崛起
《後漢書·公孫瓚列傳》記載:“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枝人也(今遼寧省義縣人),家世二千石。”
看來,公孫瓚也是高幹子弟。從公孫瓚字“伯珪”的“伯”字來看,公孫瓚在兄弟中是老大。《後漢書》又說“(公孫)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說明公孫瓚屬於庶出,沒有繼承老爹的政治地位,隻好到本郡政府去做個小公務員。
世間的確有那麼一類人,命不好,但運氣出奇的好,所謂的先天不足後天補。公孫瓚即是如此。
公孫瓚一表人才,聲音洪亮,能言善辯,“侯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因為他漂亮而有才華,天上就掉下個林妹妹來,還帶著大把存折,拿著金珠寶貝。一不小心,成了太守的乘龍快婿,財色雙收。好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沒辦法的事。
估計是解決了生計問題,婚後的公孫瓚便打起行囊,辭別嬌妻,跟大學者盧植讀書去了。後來,一不小心還成了劉備的師兄。學成之後,回到郡政府當上了郡裏的上計吏(國稅局長)一類的文官。
這個時候,公孫瓚幹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
據《後漢書》的說法,本郡郡太守劉某(公孫瓚的老丈人此時已不是遼西郡太守,是退休、升官、坐牢,還是殺頭或自然死亡,我也不知道。)犯事,逮捕到京(洛陽)。
根據當時的法律規定,長官被捕,遞解途中下屬不準隨行。公孫瓚便詐稱獄卒,穿上獄卒衣衫,親自為劉太守推車,照顧飲食起居,一直到洛陽(這筆盤纏不少,說明公孫瓚當了國稅局長後,迅速致富,要麼是老婆的陪嫁尚未用完)。
判決下來,劉太守流放日南郡(今海南島)。公孫瓚決定陪劉太守到日南服刑。
臨行前,公孫瓚備好酒肉,在邙山(在首都洛陽北麵,北臨黃河,是當時著名的風景區和交通要道)北麓遙祭遠在遼西的先人,說道,列祖列宗啊,過去我是你們的子孫,現在是長官的下屬。我的長官判刑流放,我不能給你們盡孝,我得陪長官服刑去了。日南那個鬼地方,烏煙瘴氣,疾病流行,我十有八九是有去無回,恕子孫不孝,永別了!“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觀者莫不歎息。”
我們要注意《後漢書》中“觀者莫不歎息”這句話。這裏的“觀者”就是圍觀者。說明公孫瓚不是悄悄地祭奠先人,而是大張旗鼓地進行。這些圍觀者十有八九是公孫瓚事先放風引來的,或他的朋友召集來的。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不做一件兩件“至忠至孝”的大事,是難以揚名立萬的,也算是當時大家認可的“成名之作”,正如現在的政績工程。
多年的國稅局長無人問,一祭成名天下知。
公孫瓚的“義舉”肯定部分或全部是作秀,部分或全部為了出名,為了以後博個錦繡前程,所謂富貴險中求。
公孫瓚運氣實在是好。他陪著現役刑徒、前太守劉君走到半道,來了個大赦令,喜洋洋打道回府。
果不其然,公孫瓚回到遼西郡以後,很快“舉孝廉,除遼東屬國(在今遼寧省遼陽地區,屬國是安置外國移民的郡一級行政組織)長史(秘書長)”。
一個讀書人,一旦“舉孝廉”,就獲得了做官的資格。舉孝廉之前,公孫瓚隻能做吏(比如他擔任的上計吏),不能做官,更不可能到中央政府去做官。
這下好了,一場陪刑(不是陪讀那麼輕鬆)秀下來,一場賭博結束,不僅獲得了做官的資格,還弄了個“省政府秘書長”幹幹。
秘書長是文官,可公孫瓚這個秘書長,幹得跟別人不一樣,可謂有聲有色,威風八麵。
他曾經帶領幾十個騎兵到邊境巡視,遭遇幾百名鮮卑騎兵。一比十,看來公孫瓚他們必死無疑。公孫瓚將自己的部屬約束至附近高崗的一座空亭內,對部屬們說:“今天我們不奮勇衝殺,一個也逃不了。弟兄們,跟我衝啊!”一聲呼嘯,揮舞著雙刃矛,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擊殺數十人。鮮卑兵嚇破了膽,狼奔豕突而逃。公孫瓚之兵也折損過半,總算撿了一條老命回家。
這個秘書長也講究做派。公孫瓚自己騎一頭高頭白馬,選了幾十個勇士,皆騎清一色的白馬,作為隨從衛隊,稱為“白馬義從”。公孫瓚聲音出奇的洪亮,遇見敵兵則帶著幾十個衛士呼嘯而至,揮刀砍殺,來去如風,以至於鮮卑兵聞“白馬長史”的聲音而喪膽,再也不敢到長城以南、公孫瓚的地盤上劫掠。公孫瓚因功升為涿縣(劉備家鄉,今河北省涿州市)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