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袁術的建國,也是莫名其妙。從政治學的角度考察,袁術的建國沒有任何法理依據,比劉備、孫權的占山為王還要勉強。既然沒有法理依據,至少應該有些實力依據。比如,劉備、孫權各自占山為王的時候,他們已經具備了地緣的、經濟的、軍事的現狀和實力。
袁術稱帝的時候,所占的地盤隻不過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地區,人口最多也就是幾十萬,還要對這幾十萬子民敲骨吸髓。江淮平原一馬平川,進不可攻,退無可守,這巴掌大的地方也根本不具備立國的地緣條件。
但袁術這個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為自己帝國的建立找到了三條依據。
一、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可謂是天下歸心。振臂一呼,必定是天下影從。
二、當時流行一句讖語,叫做“代漢者當塗(通途)高”。袁術字公路,公路就是大道,大道就是“當塗高”,意思是取代漢家劉氏的必定是他袁術了。
三、袁術手上有一塊玉璽,也就是皇帝的寶印。這塊玉璽傳說是獻帝西遷時落在皇宮的一個井裏,為孫堅所得。孫堅死後,袁術把孫堅的老婆抓來,強娶到手。玉璽是皇權的象征,看來,老袁家是該徹底地翻身做主“龍”了。
老袁家連續四代位高權重,確是門生故吏遍天下。那個時代,被舉薦者對舉薦者存在人身依附關係,袁家的確有一呼百應的力量。比如,曹操的很多謀士,起先都是投效袁紹,看穿袁紹後轉而投奔曹操。可是,袁術自己很清楚,事實也已經表明,投效袁家班的,大多數投了袁紹。憑實力,袁家要出皇帝,也應該由袁紹來做。
至於讖語和玉璽,在當時的那個時代,的確能忽悠一些人。袁術騙人還好理解,政治家玩政治嘛,騙人不叫騙,叫宣傳。奇怪的是,袁術竟然拿這兩個東西來騙自己。
當然,別人稱王稱帝,也利用讖語、符瑞之類的把戲。隻不過袁術的使用方法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別人利用讖語、符瑞,是配合、配套使用,而袁術則是主體、主打使用。打個比方來說,別人是先做好一個球,然後給球糊上一層彩紙。袁術呢,先用彩紙糊成一個袋,然後往裏麵填沙子。這個紙袋破還是不破?
袁術是沒有法理這個概念的。對袁術來說,自己炮製的上述三條立國依據,第一條可以稱為心理依據,第二條、第三條依據可以稱為“天理”依據。至於實力和民心,不在袁術的考慮範圍之內。
到了公元197年,袁術不顧身邊人的一致反對,硬是要放這顆衛星,當起了皇帝。袁術過了兩年的皇帝癮,像抽了一口鴉片,飄然了一陣。
要是今天袁大帝地下有知,肯定會有些不好意思。他建立的一個帝國,竟然連老古這樣博覽群書的人也不知道叫什麼國號。
到了公元199年的六月,袁大皇帝終於眾叛親離,連一口飯也吃不上,憂疾而死。
縱觀袁術的一生,實在找不到他有什麼優點,或者做了什麼好事,袁術這個人似乎不值一提。
但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告訴我,無論寫什麼人物或者事件,都要發掘出一些靈魂深處的東西來,這樣的文章才有分量,才能得高分。
既然找不出袁術的優點,若能挖出一些獨特之處來,也算作是對這篇文章有個交代。
要說袁術有什麼獨特之處,倒還有的一說。
首先是他的建國。袁術的帝國,連一枕黃粱都夠不上。一枕黃粱這個成語,意為在夢中滿足自己的欲望、願望。夢不是憑空而來,是有心理、生理、現實依據的。而袁術的帝國,完全是憑臆測、虛構而建立。他是惟一一個相信在沙灘上可以蓋高樓的人。
其次是袁氏兄弟之間的窩裏鬥。老爹死後,兄弟們爭遺產打得頭破血流,是司空見慣的事。一個帝國的末世,內外交困,中樞失控,軍閥混戰、逐鹿中原,也是很正常的事。通常的情形,逐鹿中原的人們,都是以家族為主體,為核心。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自古皆然。袁家班則反其道而行之。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公元190年),關東聯軍還沒有正式解散,袁氏兄弟首先相互打了起來。後來,袁術聯合袁紹北麵的公孫瓚,袁紹聯絡袁術南麵的劉表,各自在對方的後院放火。尤其是袁術,除了在戰場上對老哥下手以外,還對一“根”同胞的兄弟進行人身攻擊,說袁紹是野種。
根據我的理解,袁術匆忙稱帝,除了野心膨脹、喪心病狂以外,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企圖:搶在袁紹之前稱帝,先把“正統”拿到手,在袁紹之前下手為強,免得在袁紹之後下手遭殃。
一開始,袁氏兄弟就把對方當成假想敵——搶奪帝位的假想敵。
這就很有一些意思。一般來說,兄弟鬩牆,手足相殘,都發生在成功之後,搶奪現實利益,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兄弟們爭寵爭儲,是發生在老爹已經在做皇帝的情況下,比如康熙晚年的諸阿哥立儲之爭。
袁氏兄弟不然,他們爭奪的不是實際的、現實的利益,而是假想的、潛在的利益。他們都想要繼承的,不是現實的、袁家的皇位,而是臆想的、劉家的皇位。
一開始,他們各自把自己臆想成劉氏皇位的當然繼承人,把對方當成頭號競爭對手。所以,一開始,他們就不是向現實的敵人、而是向假想的敵人——自己的親兄弟——開火。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兩兄弟在沙灘上玩耍,正好一架飛機在他們的頭頂盤旋,兄弟倆抬頭一看,都怦然心動,各自歡呼並且宣稱:“那架飛機是我的!”然後拳打腳踢,頭破血流,奄奄一息,然後……飛機呼嘯而去。你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