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書生做軍閥——逼良為娼(4)(3 / 3)

黃巾起義稍後,涼州邊章、韓遂作亂,一直難以平息。公元187年,朝廷征幽州烏桓鐵騎三千,由公孫瓚統領,準備加入張溫對西涼叛軍的作戰。因朝廷拖欠糧餉,烏桓兵在張舉、張純的誘導下反叛。公孫瓚力戰有功,升為騎都尉(軍分區司令)。

就在公孫瓚幹得順手、稱心的時候,中央政府給他派來一個上級領導——劉虞。

毀滅

劉虞是漢室宗親,十年前曾做過幽州刺史,深得北方少數民族的民心。劉虞是公元188年靈帝在世時第一批任命的三個州牧之一,由於路途遙遠,沿途形勢混亂,次年春才到達幽州上任。

董卓控製中央政府(公元189年)後,隨即任命劉虞為大司馬。公元190年又任命劉虞為太尉。由於道路阻塞,這兩個任命都沒有送達劉虞,故劉虞一直以幽州牧的身份節製公孫瓚。

對於北方少數民族,劉虞主張安撫,公孫瓚主張鎮壓,兩人政見不合,相互扯皮、牽製、告惡狀。公孫瓚的部隊毫無軍紀,奸淫擄掠,劉虞大為反感又無力製止。

公元191年,獻帝西遷後,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獻帝身邊為侍中。劉和受獻帝委派,從武關(今陝西省商南縣南)經南陽,準備到幽州取兵迎獻帝回洛陽,途中被袁術扣押。袁術給劉虞送信,叫劉虞派兵到南陽來,由他統兵西去迎獻帝。

公孫瓚已知袁術心懷鬼胎,想騙取劉虞的兵馬,反對派兵,可劉虞還是派了三千精騎給袁術(兒子被袁術扣著,有什麼辦法?)。既然劉虞不聽勸,公孫瓚又怕得罪袁術,故悄悄地勸袁術扣住劉和不放,吞並幽州來的部隊,並派堂弟公孫越帶一千騎兵到袁術跟前效力。

政見不合,加上私人恩怨,使公孫瓚和他的領導成了死對頭。

公元191年下半年,公孫瓚擊破入侵渤海郡的青州、徐州黃巾軍,因功升為奮武將軍。接下來的兩年,公孫瓚與袁紹在冀州、青州混戰,弄得富庶的青州赤地千裏,人民死傷殆盡。

公元193年,劉虞終於忍無可忍,下決心收拾公孫瓚。這時,幽州州政府設在薊縣(今北京市),公孫瓚則在薊縣東南設立自己的大本營,拒絕到州政府彙報工作。劉虞認為公孫瓚遲早會叛變,便糾合了十餘萬人的部隊,將公孫瓚包圍。事起倉促,公孫瓚的部隊又多在外地駐防,公孫瓚驚恐不已,打算鑿城牆逃跑。

劉虞的部隊是烏合之眾,軍紀既差,又沒有什麼戰鬥力。更要命的是,書呆子劉虞愛民如子,下令隻殺公孫瓚,不得傷及其餘,士兵們投鼠忌器,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攻勢。公孫瓚組織幾百人的突擊隊,因風縱火,劉虞的部隊霎時崩潰,被公孫瓚趕到了居庸縣(今北京市延慶縣),三天後城破,劉虞一家老小被擒,帶回薊縣。

正好朝廷(此時的朝廷在李傕、郭汜控製之下)派使者段訓傳達晉升劉虞、公孫瓚的任命(劉虞為六州州牧,公孫瓚為前將軍)。公孫瓚脅迫段訓,以劉虞謀反(指公元191年袁紹等試圖擁戴劉虞當皇帝之事)為由,殺劉虞全家老少於鬧市之中。

至公元195年,公孫瓚控製了幽州全境,聲勢大振,野心膨脹起來,遂在易縣(今河北省雄縣西北)的易水之北築易京(“京”是指堆土成丘,丘上築高樓,即防禦用的碉樓群)。

劉虞素有恩德於舊部和北方胡人,閻柔、鮮於輔等迎接劉和(從袁術處逃脫,又被袁紹扣留,最終從袁紹處逃脫)為劉虞報仇,聯合烏桓、鮮卑少數民族在燕北(今河北省東北部)與公孫瓚的部隊激戰,公孫瓚被打得焦頭爛額,退守易京。

南邊,袁紹死纏爛打;北邊,劉虞舊部以死相搏。單單一個袁紹,或者單單北邊的漢胡聯合部隊,都是很難打過公孫瓚的。如今當他同時麵對這兩股強大的力量時,公孫瓚就死定了。

退守易京後,公孫瓚害怕身邊有人謀刺他,便居於易京中央的高樓上,整天跟一群小老婆廝混,左擁右抱,花天酒地。下屬送閱的公文用籃子吊上來,要傳達命令則叫婦女列隊(反正他的老婆多,閑著也是閑著)大聲叫喚,一站一站地傳遞出去。派對天天都有,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完全靠吼。在這種狀況下,謀臣疏遠,猛將星散,稀有軍事行動,所占的地盤越來越小。

公元198年,袁紹不停地攻擊易京,公孫瓚派出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農民軍求救。公孫瓚的陣地不斷地縮小,最後構築三重防衛工事以保衛自己的中心高樓。

公元199年四月,張燕和公孫續率十萬大軍分三道來救。公孫瓚寫了一封密信給兒子,叫公孫續到達後,在城北的山林中埋伏五千鐵騎,屆時舉火為號,父子兩個夾擊袁紹。公孫瓚的信被袁紹的偵察兵獲得,公孫續還未到達,城外山林中卻燃起了篝火,公孫瓚衝出易京,被袁紹的伏兵打得大敗,隻好退回高樓。袁紹圍攻越急,挖地道直達樓下。

公孫瓚這時終於知道,這座高樓保全不了自己,遂將老婆們、孩子們、姐妹們統統殺死,然後舉火自焚。

縱橫幽州十餘年的一代梟雄,終於黯然收場。

瞎搞

說公孫瓚,說起來,還真是讓人不好說些什麼。

公孫瓚自幼聰慧,後來又讀了書,老師還是大學者,應該是明白事理的。可縱觀他的一生,他的所作所為,隻能用兩個詞來概括——糊塗、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