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兩個方麵,皇甫嵩遠遠不如曾國藩。
但在三國那個時代,雄赳赳氣昂昂,扛槍上戰場的絕大多數讀書人,則遠遠不如皇甫嵩,比如袁紹、袁術兄弟。
⒉難兄難弟
草包哥哥
在東漢末期,袁紹是名頭最響的讀書人,達到了名士的地步,而且是獨步一時的名士。年輕的時候,曹操也與袁紹不可同日而語。
袁紹為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汝南縣)人,為當地世族大戶。有學者說,二袁是親兄弟,也有學者說他們是堂兄弟,為此打了不少的口水仗。
其實,上述兩種說法都對。
袁家的發跡始於袁紹的高祖袁安,東漢章帝時做到司徒。袁紹的譜係是:袁安→袁京→袁湯→袁成→袁某(早夭,史未留名)、袁紹。袁術的譜係是:袁安→袁京→袁湯→袁逢→袁基、袁術。袁成、袁逢是親兄弟,那麼,袁紹、袁術就是堂兄弟。
隻是有些讀史的人忽略了一個細節:袁紹是袁逢的血親長子,但為庶出。袁成兒子早夭,自己也短壽,袁逢便把他的庶長子袁紹過繼給袁成續宗。
所以,從血緣上看,袁紹、袁術是親兄弟(同父異母);從宗法上看,他們是堂兄弟。《三國誌》和《後漢書》都說袁紹是袁術的“從兄(即堂兄)”,袁術是袁紹的“從弟(即堂弟)”,是取宗法說。由於袁成及其兒子均早死,袁湯的爵位便由次子袁逢繼承。
在於袁逢,袁紹本來就是庶出;袁紹過繼給死去的袁成之後,屬於小宗,自然被袁術看不起。關東軍閥混戰時,很多書生和軍閥影從袁紹,袁術大發雷霆:“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袁術甚至給公孫瓚寫信,說袁紹非袁氏血脈。袁術對自己親哥哥的辱罵、汙蔑,即是出於宗法上的優勢。
袁紹是由叔叔袁隗(袁成、袁逢的弟弟,官至太尉)撫養長大的,但袁紹肯定繼承了他養父的大筆遺產,手頭闊綽,才能“愛士養名……賓客莫不爭赴其庭……輜軿柴轂,填接街陌。”頗有一點孟嚐君養食客三千的樣子。
結果,“內官(即太監)皆惡之”。中常侍趙忠惡狠狠地說,袁本初(袁紹字本初)這小子,沽名釣譽,豢養死士,不知到底想幹什麼。叔父袁隗看著也不是個事,便把袁紹叫過來訓斥道,小子哎,你想讓袁氏滅門呀!
袁隗的話,一語成讖。公元190年,袁紹當了關東聯軍的盟主,起兵討董卓,袁隗、袁術哥哥袁基全家二十餘口在洛陽被董卓屠戮。
因為袁紹的失敗,後世的有些人,徹頭徹尾地瞧不起袁紹。在我看來,終袁紹一生,總有那麼一件事是值得稱道的。
也有雄起的時候
公元189年四月,靈帝逝世,宦官、外戚火並,同歸於盡。董卓進京,控製朝局,即行廢立之事。盡管董卓進京,當初是袁紹給何進出的鬼點子,袁紹應負責任。但這個時候,袁紹不再糊塗了,也無所畏懼了。
廢少帝劉辯之前,董卓假惺惺地召開了一個征求意見會。袁紹在朝堂上公然頂撞董卓,堅決反對。《後漢書·袁紹列傳》記載:“卓按劍呲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袁)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
一個“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頗有劍出三尺、流血五步的昂然氣概,很是為當時的讀書人出了一口惡氣。
袁紹的這個氣量,當然是他的骨氣,同時也是他的底氣。他的底氣就是他四世三公的身世、袁氏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背景。剛剛掌權的董卓,是不太敢殺這樣一個人的。
袁紹接下來所做的事,似乎可以一“字”以蔽之——秀。
比如袁紹領導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其實也並不是袁紹的首倡。發起者是東郡太守橋瑁、奮武將軍(這個頭銜是袁紹“表”——推薦任命的)曹操等人。隻不過當時的發起者考慮到袁紹的身世和背景,便推袁紹為首。
袁紹統帥的關東聯軍“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思進取”。隻有孫堅、曹操各自率領自己的直屬部隊,實實在在地打了幾仗。整體來說,袁紹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其實就是在函穀關以東的洛陽周圍地區,開了幾個月的武裝派對。
毫無疑問,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是正義的。董卓入京之後,擅自廢立皇帝,殘殺大臣,荼毒民眾,舉國上下皆曰可殺。
其實,喪心病狂的董卓還是有幾分自知之明的。董卓掌權之後,深知自己一介武夫,根基又淺,便大力籠絡知識分子,為黨錮之禍中罹難的陳藩、竇武等平反,提拔了一大批讀書人如蔡邕、周毖、伍瓊、鄭泰、何顒、荀爽等到朝廷做官,又任命一批讀書人如韓馥、劉岱、孔伷、張谘等為州牧郡守。袁紹本來是通緝犯,董卓還是予以赦免,任其為渤海郡太守。
“幽滯之士多所顯拔……(董)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意思是說,董卓一掌權,即提拔了一批沉淪下僚的讀書人,而自己的心腹左右僅僅擔任一些軍職,並不進入政府掌權。不管董卓是真是假,事實上他還是重用知識分子的。
可就是董卓重用的這批知識分子,袁紹、韓馥等起兵於外,周毖、伍瓊等陰圖於內,最後死於他親手提拔、信任有加的王允、士孫瑞之手。除了蔡邕以外,沒有一個買他的賬,個個要他的命。董卓死後,士女載歌載舞,全國一片歡騰。隻有蔡邕為他歎了一口氣,卻惹來殺身之禍,為除暴安良的大英雄王允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