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其他雜症(1 / 3)

不出汗、盜汗

有沒有意識到出汗是很幸福的事?我曾經看過完全不會出汗的人,早期看過姓蕭的東北人,六十二歲,夏天都可以穿衛生衣、衛生褲,後來我又看了好幾例,有一例是康複醫院裏的護士張小姐,她老爹是下半身怕冷,夏天還要穿一件衛生衣和一件棉毛褲。後來又看了士林來的雲姓中學老師,三十五歲,國慶前後就已經穿了十件衣服,外加一件大夾克,一進到我的診間,第一個動作就要求我把冷氣關掉,不然他等會兒喉嚨會痛。我在林口長庚又看了一個從嘉義來的鄭姓先生,大夏天可以穿最少四件衣服,包括衛生衣、外衣最後外加一件夾克,就是不會出汗。不會出汗是很痛苦的。

有一兩種動物,本身沒有汗腺,小狗每到夏天,隨時把嘴張開舌頭吐出來,就是在散熱,因為它沒有毛細孔。還有一種動物毛細孔長在腳底下,就是羊,羊身上沒有毛細孔,所以一下雨它就要躲,因為一下雨地就泥濘,腳底毛細孔散熱的地方受到阻塞,不能正常散熱,就要生病。所以羊一碰到下雨就躲得快,養羊的地方也都架空,不要讓羊群踩到爛泥巴。

其實不出汗就是不正常,不出汗就要生病。但出得太厲害的話,汗多我們叫亡陽,也就是休克,因為會脫水,“亡陽”就是亡心髒之陽,嚴重脫水就會休克,因而導致心髒衰竭,大腦缺氧。有些人隻有頭部出汗,有些人隻有手會出汗,有些人則隻有腳出汗,有些人全身都出汗。

每個汗證患者都很苦,西醫沒有辦法,就隻能把交感神經結切除,因為出汗就是交感神經亢奮的結果,而副交感神經又失去製衡作用,才會出汗出得很厲害,如果副交感神經能夠製衡交感神經,就不會出汗。

事實上,人每分每秒都在出汗,不過是正常的汗,所以觸摸皮膚是幹爽的,一旦生病,汗是黏答答的,叫做病汗或冷汗,一般大的分法通常都分自汗與盜汗。白天醒了有感覺就出汗出得很厲害,叫做自汗,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本身的抗病功能比較差,一是本身的腸胃係統功能有問題。腸胃係統的問題當然從腸胃係統調整,例如便秘的人就通便,通便以後就不會冒汗冒得太厲害。若是本身抗病功能差,就用玉屏風散加減來調理。

對症有方:玉屏風散

組成為黃芪、防風、白術三味藥,主治“自汗不止、氣虛表弱、易感風寒”。黃芪補氣固表,白術健脾燥濕,防風祛風。這個方對體質虛弱之大人、小孩都適用,尤其小孩抵抗力弱,容易感冒,或服用西藥後出現食欲不振、胃口不佳、盜汗、排便硬或像羊便般粒狀等,最為合宜;如果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抵抗力減弱,也可以服用玉屏風散加小建中湯調理。

盜汗是睡著了出汗。淡水有位王○憫小朋友,晚上父母用鬧鍾每兩個鍾頭起來,輪班幫小○憫換衣服,因為他全部都濕透了。早期我看過一個病例,一個晚上要起來六次從裏到外把衣服換掉,差不多一個多鍾頭就要起身,這些我都能治好。

治療時也有分別,比如說本身較亢進的,就用一些比較安神安定交感神經的藥,讓你不要那麼亢奮,用柏子仁、酸棗仁還有一些收斂劑,之所以會出汗,就是因為交感神經興奮,那就收斂不要那麼亢奮;火氣大的就用一些滋陰降火的藥。我們還用一些介殼類的東西,介殼類含有磷、鈣的成分,龍骨、牡蠣、龍齒、石決明(九孔)等都是。

人快死的時候,汗就像黃豆粒一樣,冒在額頭上,叫做“絕汗”,有些人發抖還會出汗叫做“戰汗”,所以出汗分很多種類。

肩頸酸痛、背痛

肩膀酸痛、脖子僵硬,傳統醫學稱為“項強”,病因其實包括內感、外感兩種。外感病因中最常見的是由感冒引起,導致局部肌肉痙攣、拘急、緊張,於是酸痛。職業也是一項重要病因,打字員、長期使用電腦的人、出租車司機等,必須常常保持一定動作,又需要全神貫注的職業,最容易有肩頸酸痛的症狀。

另外,如果工作過度、睡眠不足、壓力過大,造成精神和肌肉、神經都處在緊張狀態下,也很快就會產生不適。

背痛也是一樣,工作壓力大、長時間姿勢不良,就可能會有背痛困擾;其次就是感冒,這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由腳小趾末端的至陰而上,到膝蓋後麵的委中穴,而後經過腰、背、肩、頸到頭部中央的百會穴,再到兩眼內眼角的睛明穴,如果感染風寒,就會導致肌肉及神經血管收縮,肌肉緊繃、痙攣、肩背酸痛等。

感冒引起的背痛就要從祛風散寒著手,用生薑來治,主方可以選擇桂枝湯或葛根湯。也可以配合針灸或按摩,刺激頸椎處風府、風池兩穴,或者以三棱針在委中穴處放血,以活絡經脈,鬆弛肌肉;也可以沿著脊椎兩側指壓或按摩,幫助放鬆,在睛明穴點眼藥水也有效用。被後人尊稱“醫聖”的後漢名醫張仲景的經典名著《傷寒論》中,有一百十三劑藥方,其中桂枝湯居各方劑第一,經現代臨床研究,藥效果然名不虛傳,是解肌發汗、調和營衛的第一方,應用也最廣。

如果是因為工作、姿勢引起的背痛,當然就是要改善姿勢,柔軟伸展運動也是少不了的。背痛太嚴重,有可能是長骨刺,多半就要開刀,所以一有背痛症狀,最好盡早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