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中日天津專條萬壽節的禮物(2 / 3)

“掌櫃的,如果我想承兌的話,今兒個可否拿到現銀。”高在春接著問道。

“這位客官,按說客人可以隨時拿銀票承兌,但客官的這幾張銀票數額較大,小號暫時沒有這麼多現銀,如果客官急等銀子用,小號最多可以承兌五萬兩。還請客官見諒,如果不急等用,三天後煩勞移步再來小號一趟,就可以將十五萬兩銀子一次承兌。”

“那好,不用了,我隻是問問而已,不知寶號存銀可否有利息?”

“小號存銀利息是京城最高的,千兩白銀年息一厘八。如果是承兌則需付銀一厘一的息錢。”

“原來是這樣,那要是從寶號貸銀呢?”

“這個嗎,一般都是千兩年息六厘,不過如果客官資信較佳,還可商量的。”

“那多謝掌櫃的了,這幾張銀票先放在寶號這裏,就算是存起來吧,年息可否在多點?”

“這個嗎,”掌櫃的考慮了一下道“最多年息二厘一,再多小號也承擔不起。”

“好吧就這樣吧。”高在春說道。

“那請客官稍事片刻,我這就給您開票號。”

從恒利錢莊出來後,醇親王問道:“不知皇上存這麼多銀子是何打算。”

“七叔,朕打算成立一家以大清國名義上的銀行,負責發行貨幣及債券、存貸款業務、通存通兌、金融監管等業務。剛才你也看到了,通過錢莊的一收一貸轉手就可獲利頗豐。七叔掌管戶部,每年的火耗銀子可不是小數字,加之銀子成色不一,給民間帶來彙兌上的麻煩,最重要的是銅錢和銀錠它們隨著流通日久,難免磨損不符合實際重量,不可避免的造成貶值,可大家都不會在意,因為它們都是流通貨,不會在自己手裏久置,如此一來咱們正好利用流通貨這一特點,通過國家的信用與強製力,發行本身沒什麼價值的紙幣用以代替銀錠銅錢,硬性規定紙幣的兌換價值,這樣既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經營來往,又可以減少國家對白銀、黃銅的依賴,你也知道現在咱們白銀和銅礦都不足,每年缺口都很大,如此以來即解決了戶部鑄幣的難題,又可讓國家有利可圖,不知七叔意下如何?”

“皇上的辦法好雖好,可是如果發行的貨幣數量多於白銀造成國庫擠兌又該如何?”

醇親王不愧是王爺,思量就是長遠,盡管他不知道後世才有的通貨膨脹理論,可這句話確實問道了點子上,高在春不禁佩服道:“七叔,這個肯定會有的,但是隻要咱們大清國還有信用,就不會造成擠兌,而且適當多一些貨幣量還是對國家經濟有益處的,比如可以促進物價上漲,增加物品的供應量,擴大生產等,隻有我們能把握住度的問題,控製發行貨幣與白銀、銅錢的比例,是能夠給我們到來好處的,朕打算三年內取消白銀銅錢的流通,轉而采用紙幣,初步定為每百元兌十兩銀子,每元兌二百五十文銅錢。(群鵬月影注:清末一兩銀子約合銅錢2000-3000文左右),每元合一百分,這樣即可滿足百姓日常需求,又可方便交易。”

“可是皇上,微臣還是不能明白,恕臣愚鈍還請皇上寬限幾日,讓微臣再思慮幾日再給皇上回話。”

高在春知道這些道理對於清末的官員來說還是不能立馬明白的,於是說道:“那好吧,朕過幾天再等你的回話,咱們先回去吧。”

“臣遵旨。”

天津的英國領事館內,大清國談判特使李鴻章和日本國談判特使木戶信孝正在唇槍舌劍的爭論著,日本的立場就是少賠款,不開放口岸,但這一點對於大清國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木戶先生,貴國必須賠償我國軍費800萬兩,而且要以英鎊結算,至於開放口岸,可以減少至十個。”李鴻章不容修改的語氣說道。

“這個條件太苛刻了,我們不能答應,如果貴國堅持那我們隻好退場了,咱們來日再決戰,盡管我們在台海一戰中失敗了,但不能任人宰割,我們大日本是絕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的。”木戶信孝激動的站起來喊道。

“好了好了,大家不要傷了和氣,以我看還是各讓一步吧,賠款500萬,港口開放5個,結算還是以英鎊為主,如何?”英國公使威妥瑪笑著勸解道。

“600萬兩這是我們最後的讓步,不成隻能戰場上見了。”李鴻章也站起來說道。

“我看這樣吧,軍費500萬,戰俘等遣返費用100萬,賣個麵子給我如何。”威妥瑪以商量的口吻詢問道。

“好吧,隻能這樣了,看在公使大人的麵子上我們再讓一步,若日本人不同意隻能戰場上決勝負了。”李鴻章裝作考慮了許久壓住心中狂喜回應道。

“木戶先生,不知貴使意下如何?”

“那我也隻能給公使大人一個麵子了,不過我有個條件,必須先讓僑民中的老弱婦女遣返回日本才能付款。”木戶無奈的說道。

“那好就這樣吧。”李鴻章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