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來,上海一直是一個特別時髦的城市,很多新事物最先都會在那裏亮相。()年,上海灘出現了一種古怪的飲料,它是棕褐色的液體,甜裏帶苦,有股中藥味兒,而且還冒氣泡。它不僅口感奇怪,名字更加奇怪,居然叫做“蝌蚪啃蠟”,感覺像是專供青蛙、癩蛤蟆享用的飲品。古怪的味道加上坑爹的名字,那款飲料基本無人問津。()後來,那家來自美國的飲料公司公開登報,以英鎊的獎金懸賞征求飲料的中文譯名。最終,一個名叫蔣彝的中國畫家擊敗了其他對手,拿走了獎金,他給這款飲料起的中文名字就叫“可口可樂”。可口可樂的英文名coca-cola,coca是古柯樹的葉子,有補腎助陽的功效;kola是可拉樹的果實,有刺激興奮的作用。()
這兩種東西就是可口可樂配方中的重要成分。自從“蝌蚪啃蠟”改名為“可口可樂”,它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就一路飆升。這個名兒起的好,不僅保留了coca-cola的發音,意思也別具匠心:“可口”突出了好味道,“可樂”強調了用戶體驗。()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許多外國品牌進入了中國市場,如何給產品起一個好的中文譯名非常重要。您知道八十年代初那會兒奔馳車(benz)的中文名叫什麼?奔斯。賣不動啊,一琢磨才反應過來:原來,奔斯的諧音就是“奔死”,誰願意花大把銀子給自己買輛奔向死亡的汽車呀?所以後來才改名為“奔馳”。()還有一款德國啤酒warstener,它是一個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老牌子,可是它的中文名字實在不敢恭維,叫“沃斯樂”。我很難想象把聽起來像“我死了”的啤酒喝下肚會是什麼感受。
任何跨國品牌的中文翻譯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像把benz譯成“奔斯”、coca-cola譯成“蝌蚪啃蠟”這樣完全音譯的法子肯定靠不住,但根據意思來翻譯有時也會出問題。比如有一款亮晶晶透心涼的飲料,它的英文原名叫sprte,意思就是妖怪精靈。這在美國文化中是很可愛的形象,可到中國就不行了,誰能接受一款叫做“小妖精”或者“魍魎魑魅”的飲料呢?
還是翻譯水平高,給它起了一個讀音相近但意思完全不同的中文名,叫“雪碧”,大夏天的,一聽這名字就覺得清涼解渴。
在我所知道的外國品牌中有兩個牌子的翻譯簡直就是神來之筆。一個是瑞典家具品牌kea,它到中國來搖身一變叫做“宜家”,不但保留了讀音,暗示了是做家具的,而且還應和了《詩經》中的那句“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那個女孩子出嫁了,一定會使家庭美滿和順)。可以說是“一箭三雕”。
另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美國的化妝品品牌relon,它被翻譯成“露華濃”,出自李白的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句詩描寫的是楊貴妃的絕代姿容,與化妝品的品牌性質十分契合。
錢鍾書先生曾經在一篇談論翻譯的文章中提到一流的翻譯就好像原作的“投胎轉世”,軀體換了一個,但精魂依然故我。他說:“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於讀起來不像譯本,因為作品在原文裏絕不會讀起來像翻譯出的東西。”文學如此,商業品牌也不例外,它們需要經過智慧的處理,才能完美地融入漢語的世界,找到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m.pi.co(楊州書團http://www.yzyouth.co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