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偵探小說的朋友對福爾摩斯一定不陌生。()他是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係列小說中的主人公,一位機智沉著的大偵探。他的英文名字英文是,如果直接用音譯的方法翻譯成中文應該是“荷爾摩斯”。為什麼我們都習慣地叫他“福爾摩斯”呢?原來,福爾摩斯第一次進入中國是在清朝末年,它的翻譯者林紓是福建人。()他在翻譯地名、人名的時候習慣用福州口音,所以才會出現像“福爾摩斯”這樣跟普通話的發音不十分契合的譯名。
林紓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翻譯大家,一生共翻譯了兩百多種外國文學作品,被譽為“譯界之王”。()但他也是世界上最獨特的一位翻譯家,因為他居然不懂任何一門外語。林紓是晚清時有名的江南才子,但由於科舉考試一直不順利,就絕意於仕途,專心搞文學創作了。()林紓走上翻譯之路純屬偶然。當時,他的母親妻子接連去世。幾個要好的朋友為了幫助他從悲痛中走出來,就邀請他一起譯書。其中有一位朋友名叫王昌壽,曾在法國留學年,精通法語。他就對林紓說:“咱們一起來翻譯小仲馬的《茶花女》吧。()”林紓開始不答應。是呀,法語一個字也看不懂,怎麼譯啊?王昌壽勸他:“我把意思口述給你聽,你的文筆好,負責把它改寫成中文。”於是,在閩江的一條小船上常可看到這樣一幅景象:王昌壽手捧原著,一邊瀏覽,一邊口述;林紓呢展紙揮筆,寫成中文。()不過他並不是機械地記下王壽昌的口譯,而是憑借極好的文學修養,寫出“信、達、雅”的文字。林紓耳聰手疾,文思敏捷,經常是王昌壽剛說完一句,他就已寫好一句。一天個小時下來,記下的文字已有多字。年,《巴黎茶花女遺事》在福州刊行,這是中國第一部西洋小說譯作,一時風行全國。林紓這位不懂外語的文人也從此走上了翻譯之路。
林紓翻譯的西洋小說為清朝末年的中國人打開了一扇接受西風歐雨的窗口。近代很多名人,像嚴複、魯迅、郭沫若在青年時代都受到了林譯小說的影響。錢鍾書先生就說林譯小說是他在十一二歲時的大發現,帶領他走入了一個在《水滸》《西遊記》《聊齋誌異》以外另辟的世界。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我們現在讀的外國文學作品幾乎沒有林紓的譯本?
那是因為林先生是古文大家,他的翻譯都是文言文的,而不是現代漢語。
我們來看看其中幾部譯著的標題,看看能不能猜出是哪部作品:《黑奴籲天錄》,今天翻譯成《湯姆叔叔的小屋》;《吟邊燕語》就是《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再看一個,《塊肉餘生述》,“塊肉”指的是孤兒,這部書就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如果諸位有興趣翻翻林譯小說,就會發現那感覺完全不像在讀西方小說,而像在讀中國古典作品。
翻譯的最高境界就是“化”。什麼叫“化”呢?通俗點說,豬肉吃進肚裏,吸收了,變成人肉了就是“化”,否則就是不消化。翻譯也是這樣,好的譯本意思上忠於原著,但讀起來卻根本不像翻譯過來的,而像是原創。
從這個標準來看,不懂外語的林紓的確將他的翻譯帶入了“化境”。
m.pi.co(梨樹文學http://www.lishu123.co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