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佛教的詞彙(1 / 1)

新朋友相互結識的時候,都會客氣地說一句:能夠認識你,真是三生有幸。“三生有幸”這個詞來自於佛教,所謂“三生”指的是前生、今生和來生。在杭州西湖的天竺寺外就有一塊“三生石”,這塊石頭見證了一段“緣定三生”的動人友情。傳說唐朝有個名叫李源的“官二代”,父親死於安史之亂,他從此便體悟到人生無常,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

此後五十多年一直居住在寺廟中。這寺裏頭有個叫做圓澤的和尚修養高還精通音樂,李源和他很談得來。有一次兩人結伴去峨眉山,圓澤想走陸路,可李源卻堅持要走水路。船停靠水邊,他們看到一個婦人用陶器在取水,圓澤和尚立馬淚如雨下,哭著說:“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

李源一聽很吃驚,這怎麼回事啊?難道是你出家前的舊相好?圓澤解釋說,我命裏注定要給這個女人當兒子。就因為我遲遲不願來,她已經懷孕三年還沒生子呢,現在遇上,是不能再逃了。三天之後希望你來見我一麵,我用微笑作為接頭暗號,十三年後,杭州天竺寺外我們還可再相見。當天的黃昏,圓澤和尚果然圓寂了。三天後,李源去看望小嬰兒,嬰兒見了他果然甜甜一笑。十三年後,李源又趕到杭州,去赴與圓澤和尚的那個約定。

到了天竺寺外,隻見一個牧童扣牛角而歌:“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這個牧童就是當年的圓澤和尚。這個傳說出自蘇東坡為圓澤和尚寫的傳記,後來宋朝畫家梁楷還專門將這個故事繪製成圖。

像“三生有幸”、“緣定三生”這樣來自於佛教用語的詞彙還有很多。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的曆史文化、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而佛經的傳入和翻譯,更是給漢語輸入了大量的外來詞彙。比如“世界”

這個詞,它出自《楞嚴經》,“世”指時間,而“界”指的是空間。“本來麵目”這個詞出自《壇經》,指的是人的本性。“方便”也是佛教用語,指的是用靈活的方式因人施教,幫助人們領悟佛法的真諦。觀音就是一位喜歡行“方便”的好菩薩,她時而扮老時而扮嫩,時而扮美女時而扮醜婦,時而扮官員時而扮居士,總之是為了更好地教化眾生。除此之外,像平等、絕對、實際、知識、悲觀、刹那、覺悟、信心、智慧、圓滿、究竟等詞語,還有心領神會、一塵不染、皆大歡喜、五體投地這些成語都來源於佛教。

很多詞語我們用的時間久了,幾乎忘了它們是“外來戶”了。

中國原本是沒有佛的,所以佛教剛傳入中國時,buddha這個詞的譯法五花八門:沒馱、勃馱、浮屠、浮圖等等。最後選定了“佛陀”,簡稱“佛”。

有位高僧說,“儒”字由人和需組成,“需”原指是遇到下雨天就耐心等待,不妄動,所以儒家就是遵從禮法的人;道家想成仙,“仙”字由人和山組成,逃離城市跑到山裏去逍遙,就是仙;而“佛”字由人、弗組成,所以佛陀法力無邊,根本不是人。不僅如此,“佛”和“僧”這兩個字的讀音在常用漢字裏頭也是獨一無二的:fo、fo、fo、fo就“佛”一個;seng、seng、seng、seng,也就“僧”一個,絕不會產生歧義。這就是漢語給予佛教的最高“禮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