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甲骨文之發現地之謎(1 / 1)

公元1899年,清朝最高教育機構的長官——國子監祭酒王懿榮意外地在“龍骨”上發現了一種造型奇特的符號。()“龍骨”是龜甲和獸骨的殘片,它是一味中藥材,有鎮定安神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癲癇等疾病。王懿榮憑借自己深厚的文字學功底判斷出龍骨上所刻的應該是商代的文字。()遺憾的是,他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以身殉國。他死了之後,身前收藏的多塊甲骨被一個叫做劉鶚的人全部購去。提到劉鶚這個名字,您可能會覺得很耳熟,他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老殘遊記》的作者。()

除了“爬格子”之外,劉鶚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文物收藏。後來他又將收藏的龍骨拿給好朋友古文字學家羅振玉鑒賞。羅振玉對這些甲骨文字的價值十分推崇,並鼓勵劉鶚從收藏的多片甲骨中精選了片,出版了《鐵雲藏龜》一書,鐵雲是劉鶚的字,“鐵雲藏龜”字麵意思就是劉鶚所藏的龜甲。()

這本書意義非凡,它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錄之書。可是,打它一出版就受到了多方的質疑。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首先發難,他說呢,人死了之後屍骨就埋在地底下,時間一長都化成灰土了,從來沒有千年不壞的。www.lishu123.com龜甲與人骨一樣都是速朽之物,難道說它們就有靈性,可以保存千年而不腐爛嗎?他甚至指出甲骨上的文字很可能是古董商人為了謀利,而自行刻上去的。所謂的商代文字不過是一種欺詐手段。章太炎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想要揭開關於甲骨的秘密,就必須找到它們的出產地。()可是在世紀初,信息並不通暢,古董商人們為了牢牢控製住貨源,也不願意將產地透露出來。

被人問急了,他們就隨便說個地點搪塞一下,一會兒說河南湯陰,一會兒說山東什麼地兒,等一去看呢,啥也沒有。羅振玉並沒有放棄,他花了重金終於從一個古董商人口中打聽了龜甲的真正產地,那就是河南安陽的小屯村。

羅振玉立刻派他的弟弟羅振常前往河南安陽尋找甲骨。羅振常到了小屯村一看,甭管有錢沒錢,家家戶戶都忙著在地下挖呀刨啊,挖掘和販賣甲骨已經成為搞活地方經濟的重要手段,連村裏兩三歲的小孩兒也知道撿拾小塊甲骨,拿去賣錢。據當地人說,早在多年前,有一個叫做李成的剃頭匠,他得了一種皮膚病,渾身疼痛難忍。就在這時,他突發靈感,把自個兒從地裏撿來的一塊刻著“花紋”的骨片磨成粉,將粉塗抹在身上,疼癢居然就止住了。於是李成就把大大小小的骨片搜集起來,送到城裏的藥店去賣。龍骨入藥,劑量通常很少,所以藥店對這味藥材的需求並不大,還提出了一項挑剔的要求:凡是刻有紋樣的一律不收。李成也有對策,就是把龍骨上的圖案一刀刀刮掉,然後再給藥店送去,一斤隻賣文錢。一直到古董商人開始大量收購甲骨,小屯村的村民才意識到這些東西原來很值錢。而甲骨之所以能在地下保存千年而不腐爛,是因為商朝人對甲骨進行了脫脂處理。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甲骨是李成偶然發現的,那麼它的第一個發現者究竟是王懿榮還是小屯村村民呢?要知道,“看到”不能等同於發現。小屯村村民偶然看到甲骨並拿去換錢的舉動,與文字學學者鑒定出甲骨的價值並且有意識地加以收藏的行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m.pi.co(梨樹文學http://www.lishu123.co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