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五章(2 / 2)

關於這一句還說一點意思:有些版本,包括帛書本,這一句的“其”字後無“上”字,這自然使得有人認為,“其”是指人民,於是輕死的原因是人民自己“求生活之事太厚,貪利以自危。以求生太厚之故,輕入死地也”(河上注),或“上利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雖死求利不厭”(蘇轍注)。但誠如沈先生說的:“‘民’連‘生生’都有很大危險,恐怕沒有‘求生之厚’的資格的。”所以我認定,“其”字後即使無“上”字,也是指的統治者,王本加了個“上”,則使文義更加清楚明白了。

四、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這句話裏的“為”是“聖人為腹不為目”的“為”(十二章),“謀求”的意思,“無以生為”是說不以“生”為目的去從事自己的活動(其中“以”是表示行為目的,“為了”的意思,即和《孟子·盡心下》所說“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中的“以”字同義),“貴生”與“輕死”同構,自是“重生”、“看重生”的意思。“賢於”即“優於”、“勝過”。問題隻在:“生”指“生命”,還是指“優越的生活”?任先生將這句話翻譯為“不看重生命的人,比過分看重生命的人高明”,顯然持前一觀點,這大概是因為他認為這一句僅是承上一句說的,因而實是讚揚人民敢於用生命冒險。陳先生這一句的譯文是:“隻有清靜恬淡的人,才勝於奉養奢厚的人。”這說明他持後一觀點,並把這一句看作全章的結語,即是從上麵三句得出的一般人生啟示。我以為,兩位先生都忽略了一個要點,那就是老子這是在向君主說話,是教誨他們務必要懂得上文所說的三個因果聯係,從中悟出治國施政的理念,和貴族階層應如何在生活上自律的道理。要是一般地談論人生態度或養生之道,哪用得著從上麵這樣三個大政治問題入手?如果想到並肯定了這一點,那麼這一句自然應該看作是全章的總結,並且是針對最高統治者說的,實際意思是:由此看來,不以提高自己生活享受為目的的施政舉措,比之於僅以獲取豐厚奉養為目的的施政方式,確實要好得多——“由此看來”是從後句頭上的“是”字得到的,這個“是”乃用來表示加重或肯定的語氣,相當於“確實”、“的確”。《書·周書·金毧》:“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於天,以旦代某之身!”其中“是”字就是這種用法。“夫唯”在這裏是發語詞,沒有意義。這裏是在作比較,相比雙方應該同質,如果不認為“貴生”後省去了“者”字,“無以生為者”就不是指“無以生為”的人,而是指“無以生為”這種行為方式,“貴生”也是行為方式,所以二者可以作比較,對統治者來說,他的行為方式自然可能成為他的政治舉措。因此,這個理解在文字上也過得了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