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意思明白,全落在最後兩句上,不過是再次申述“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守柔曰強”(五十二章)的意思。掌握這個主旨就行了,對個別字詞的考證,不必看得太重。以前的注家對於此章多隻是爭論這些細節,而有些問題,如果沒有出土文物來作證,恐怕是永遠爭不出結果的。這章文字我從王本,因為帛書本與王本經義無別,隻是有不少字書上查不到的難字。
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前兩句是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死了後屍體僵硬。帛書本在“堅強”前有“筋肕”二字,更足證明確是這個意思。後兩句則說,一切非人的生命存在物的情況也是如此,所以在“草木”前加個“萬物”。謂語“枯槁”似乎隻能和“草木”搭配,有人據此認為“萬物”是衍文。究竟是不是?這問題完全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為是或不是,文義都不改變——不過我也想講一句:從邏輯上說,加上“萬物”,就把動植物都包括進來了,所以義勝;至於搭配問題,認為“枯槁”不是隻可以狀寫枯死的草木,也可用以形容動物屍體的狀態,不就解決了。
二、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是從上兩句得出的一般結論。帛書本“故”字後有個“曰”字,說明這兩句非老子所說,是他引用前人的或當時流行的一個說法。但無論怎樣都無關文義,用別人的話說自己的意思,那意思並不改變。隻是這裏我要說:從上麵說的那樣兩個情況就得出這樣的一般結論,邏輯上實在是太不嚴密了。這是《老子》這本書的特點、弱點。這個特點、弱點在這個推論或者說概括上,表現得最為突出。這裏的兩個“徒”字,和五十五章說的“生之徒”、“死之徒”的“徒”字同義,也是“屬類”的意思。這兩句任先生譯為:“所以堅強的東西應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應屬於生存一類。”陳先生的譯文僅少了兩個“應”字。我以為這不如沈先生譯得好:“故而,堅實強硬是死亡的屬性,柔軟羸弱是生命的屬性。”要我來翻譯,則會是這樣:“因此,堅強意味著死,柔弱意味著生。”
三、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是以”標明這是從上兩句概括的一般原理推出的較為具體的論斷。“兵”的本義指兵器,引申為“兵士”、“軍隊”,還可作動詞,指“用兵打仗”。所以前兩句是說:軍隊強大了,反而“不勝”,即承擔不了戰事,難以獲勝;草木“強”了,也即長得很茂盛、粗大了,就會“兵”——遭到割刈、砍伐。很明顯,這裏的兩個“強”,和作為前提的上兩句中的“強”,隻是在最抽象的意思上才是同義的,才可以看作是同一個概念,摳細一點,就要說老子違反同一律的要求,犯偷換概念的錯誤了。對老子自然不能要求得如此嚴格,問題更在於必須確認:他在這裏正是在最一般的意義上講這兩句話的。因此,不少注家糾纏於“木強則兵”的“兵”字,在《老子》原文究竟是作“兵”,還是作“共”、“烘”、“恒”、“兢”、“折”的問題,實在沒有太大必要。
末句是把上一段兩句表達的事實判斷提升到一般理論,陳先生譯為:“凡是強大的,反而居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占在上麵。”似乎太直白了,並且顯得不合事實。規律是事物的變化趨勢,老子恐怕也是從發展趨勢上說這話的,所以我覺得,翻譯為“堅強者終將處於劣勢,柔弱者必會獲得優勢”,也許恰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