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家們對現代纖維藝術的表現語言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及大膽的嚐試,開始越來越注重纖維材料本身的表現力,使纖維藝術的構成形式呈現出開放、多元化的風貌。其形式包括:平麵性、浮雕式的壁掛,立體性、裝置性的軟雕塑,此外,還有以環境與纖維藝術結合而形成互動、放置於大型空間裏的裝置藝術。
1.立體作品案例一
波蘭藝術家阿巴康諾維茲用厚重的西少爾麻編織的立體軟雕塑《紅色的阿巴康》,作品輪廓清晰,向前銳進的尖角與飽滿深厚的卵圓形形成強烈的對比,懸掛在空中,像一股抑製不住的激情勃然噴發。1969年舉辦的“第四屆國際壁掛藝術雙年展”展出了這件作品。這是件既運動又柔軟的作品,一件真正的編織雕塑,打破了傳統牆麵壁掛的形式,使壁掛不再隻是牆麵的東西,而自由空間成了壁掛賴以生存的地方。這也印證了20世紀初芬蘭人露加·荷林尼所提出的“纖維藝術是可以存在於空間的”這一觀點。《紅色的阿巴康》是壁掛走向雕塑、走向空間的裏程碑式作品。
現代立體纖維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雕塑性。立體纖維藝術作品是以金屬、木、竹等材料為立體框架、支撐物,再在其上進行編織,或將編織好的纖維製品與其結合,或者利用某種纖維材料的可站立性及纖維製品的厚度進行站立的立體作品。在展示中,“軟雕塑”一部分是以其底座為基礎站立的,它們的站立形式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一組或多組的,也有的則是以某個整體空間為依托而設立的;另一部分是以各種空間懸吊方式為主,懸吊的方式有的在空間的上部,類似頂棚的效果,有的在空間的中部,起著一種空間分隔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間的下部或者半立半懸吊的形式,有屏風的效果。
2.立體作品案例二
美國藝術家格依·麗凱的作品《枝與指》采用了一些常見的或粗或細的樹枝,利用榫卯結構搭建了一個“巢”的形象。在構思和表現手段上,體現出作者對生活所特有的敏銳觀察力以及對大自然的關注。與人工材料相比,天然材料更貼近人內心深處的需求。我們每天麵對大量的人造材料,在城市生活中見到天然材料製成的製品少之又少,所以在人的內心深處更渴求天然純正的材質,除了視覺感受不同外,觸覺感受也不同,天然材料的製品能讓人在體會觀賞的過程中親近自然,懷念自然。
知識點
空間隔斷
形體具有方向性,空間沒有方向性,空間是無限的。隔斷是限定空間而同時又不完全割裂空間的手法。使用隔斷能區分不同性質的空間,並實現空間之間的相互交流。
在設計和製作纖維材質的空間隔斷時應注意以下因素:
1.質感
2.分量感和重量感
3.光線的照射
4.投影
5.方向性
實踐項目 造型的創新
範作:《璿·彩》,作者:韓月人
教學要求
學習毛線新的塑形方法,毛線除了編織還可以纏繞,通過不同的纏繞方法創作出造型新穎的纖維藝術作品。
訓練目的
提高對線性材料的熟練運用程度和造型能力。
材料:各色毛線、KT板、雙麵膠帶、宣紙。
過程:
1.在一張尺寸大約為30cmX45cm的KT板上從一側開始貼滿雙麵膠。
2.用各種顏色的線繞出多個正圓的毛線圈,一個挨著一個貼在已貼滿雙麵膠的KT板表麵上,注意色彩搭配。
3.上個步驟可以重複多次,直到整個KT板被毛線圈完全覆蓋住,在每個毛線圈中央貼上裝飾珠。
4.將紙板剪切下來四條備用,為了加強動感,用多色毛線在準備好的四條紙板上做出具有起伏運動感的邊飾;並將邊飾粘貼到KT板四周。
5.完成。